基于生态教育视角的台州城市景观建设案例评价
Case Evaluation of Taizhou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Education Perspective
DOI: 10.12677/ije.2024.132021, PDF, HTML, XML, 下载: 45  浏览: 76 
作者: 陈正满:台州循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浙江 台州;张云生*:台州市椒江自然资源事务中心,浙江 台州
关键词: 风景园林城市景观生态视角生态教育案例评价设计思路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Ecological Education Case Evaluation Design Idea
摘要: 目的:试图通过评价偏离生态轨道的城市景观建设案例,作为生态教育负面范本,对全民进行生态理念教育,纠正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景观设计误区,指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方向。方法:比较研究、文献调查、归纳总结法和逻辑推理法,比较景观与古典园林理念,对景观、景观设计、生态景观概念进行通俗理解和阐述,例举景观设计误区。结果:1) 对某高校使用稻田取代公共绿地,作为校园特色景观对师生进行生态教育进行分析推介,是对高校扩建耕地产生负面影响的必要补充,提出学校不需建造专门的校内公园,提倡用耕地替代校园生态象征的公共绿地,可节省和增加我国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2) 针对社会上经常出现的各种各样非生态现象,从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视角分析、评判当前偏离生态的各种现实景观建设案例,提出节约土地资源和财政资金的生态景观设计思路,将城市景观做成有生命、会呼吸的生态基础设施。3) 城市尤其中小城市绿色的乡村化、生态化是未来发展方向,但乡村应保持地域特色,杜绝城市化。结论:用“两山”理论指导生态建设和生态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景观设计思路,生态理念普及教育应景观生态化,倡导以生态理念指导景观建设,有利于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观,自觉应用生态理念建设城市。
Abstract: Objective: By evaluating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ases that deviate from the ecological track and taking them as negative models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educate the whole people on ecological concepts, correct the common misunderstanding of landscape design in local governments, and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ethods: Compar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induction and summary method and logical reasoning method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and classical garden, to make popular understanding and elabo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to illustrat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landscape design. Results: 1) The analysis and promotion of a university’s use of rice fields instead of public green space as a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on campus to conduct ecological education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 necessary supplement to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proposed that schools do not need to build special campus parks and advocate the use of cultivated land instead of the public green space symbolized by campus ecology, which can save and increase a large number of valuabl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2) In view of various non-ecological phenomena frequently appearing in society, analyze and evaluate various realistic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ases that deviate from ec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based o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propos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deas that save land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funds, and turn urban landscape into living and breathing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3) The green rur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ities, especially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but rural areas should maintai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liminate urbanization. Conclusion: Using “two mountains” theory to guid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ducation, establish correct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deas, popularize ecological concept education should be landscape ecology, advocate ecological concept to guid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help the whole society establish correct ecological concept and ecological view, consciously apply ecological concept to build cities.
文章引用:陈正满, 张云生. 基于生态教育视角的台州城市景观建设案例评价[J]. 世界生态学, 2024, 13(2): 160-171. https://doi.org/10.12677/ije.2024.132021

1. 引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即生态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是人类文明的根基,重视全民生态的普及教育对整个社会正确生态理念的形成起重要的关键作用,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水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1] 。生态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仍旧是永恒的主题。实际上,各地有很多“假生态”,借生态的名义,建设不生态的景观,造成生态的破坏和财政投入资金的巨大浪费。生态文明的基础是全体公民生态理念的普及和提高。生态教育是将生态的理念融入教育,增强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深度 ‎[2] ,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 ‎[3] 。尤其高校学生作为将要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是从事国家建设的最重要的主力预备队员和最重要的生态理念传播者,他们对社会上经常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景观建设已有自己的观察力和基本判断力,重视高校生态理念的普及教育对整个社会正确生态理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2020年9月,我国设定硬指标: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4] 。中央这个决定至少反映出三个信号:一是生态将前所未有高度重视,环保督查、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将更加严厉;二是有可能严格限制地方政府无序扩大的城市和景观建设规模,尤其2030年之后;三是节能减排和固碳技术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和推广。

2. 文献综述

2.1. 文献综述

国内外生态理念教育的论文较少,通过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题名或关键词”输入“生态理念教育”,有期刊论文35篇,都是些学校内部课程的生态教育,其中文化科学26篇,生态理念教育6篇,其它3篇。输入“高校生态理念教育”,有期刊论文0篇。输入“高校生态教育”,有期刊论文479篇,其中文化科学415篇、环境科学与工程27篇、经济管理21篇、社会学9篇、哲学宗教7篇;输入“生态教育”,有期刊论文6408篇,范围很广,多数也是文化科学方面的,但没有1篇是结合现实社会案例,更没有以生态视觉来分析阐述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保持不损害环境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说明本文有独特的创新性。

国内外针对生态教育评价的研究更少,通过“百度”搜索“生态教育评价”,搜索出来的都是生态文明教育评价,而无生态教育评价。通过中国知网平台“题名”“精确”输入“生态教育评价”,仅有期刊论文2篇,而且都是小学生态教育的评价 ‎[5] ‎[6] ,与本文主题完全不同。通过中国知网平台“主题”“模糊”输入“生态教育评价”,除了几篇中小学生态教育论文外,仅找到近似生态教育评价论文2篇,其中1篇为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设计课程中生态教育的教学实践、改革与评价,仅针对课程 ‎[7] ;另1篇为河南省生态环境教育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仅针对领导、机构的生态环境教育评价 ‎[8] ,无一篇以实际建设的生态景观作为案例进行生态教育评价,说明本文有独创性,建设类案例生态教育评价研究尚处摸索阶段。

2.2. 创新点

通过具体政府景观案例论述正确的生态观,基于生态教育视角提出存在的景观设计误区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节约型政府生态设计思路;首次提出学校不需建造专门的校内公园,提倡用耕地替代校园生态象征的公共绿地,可节省和增加我国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等观点;比较景观与古典园林生态理念,对景观设计、生态景观概念进行通俗理解和阐述,例举景观设计误区。这些提法和观点涉及和融合了生态学、环境学、教育学、林学、园林学、景观学、系统学等众多跨学科理论和实践,是前人没有关注到的议题,实际也是现实中各级政府普遍存在的生态误区,网络和各期刊平台搜索均无与本文相同或类似的议题,这些误区需要通过生态理念教育来正本清源,尤其需要引导将要进入社会建设的大学生以及政府、部门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学会用生态视觉来看待、分析和解决各类景观建设问题。

3. 生态教育成功示范案例分析

3.1. 成功示范案例情况

辽宁省沈阳建筑大学将稻田作为校园景观建设,稻田是重要的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和乡愁景观,也是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大量使用水稻、当地农作物和乡土野生植物为景观的生态基底,相较于传统花草等绿色景观,不仅投资少、易管理,而且形成了四季交替、经济高产的特色校园稻田生态景观 ‎[9] 。稻田景观区建成以来,已成为校园生态文化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3.2. 示范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

提倡耕地替代校园生态象征的公共绿地,可节省和增加我国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很多专家都认为农耕文化有景观价值 ‎[10] ‎[11] ,中国古代园林是农耕文化的浓缩、再现和升华 ‎[12] ‎[13] 。鉴于我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严峻形势,用耕地代替校园内的公共绿地,将其作为值得推广的特色校园和生态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倡导学校校园回归生态,学校要成为生态教育的典范和基地;学校不需建造专门的校内公园或“私家园林”,城市里有专门的公共城市公园和绿地,师生们要游憩可以到校外城市公园。校园应成为生态教育和科普的场所。这是对高校占用大片耕地建设校园的必要补充和纠正。

4. 高校到处扩建校园占用耕地产生负面影响分析

4.1. 我国耕地保护面临多方压力,守住耕地红线难度加大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据2020年自然资源部通报,我国目前耕地保护依然面临多方面压力,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保耕地、保发展、保生态的关系,耕地保护责任未有效落实、占补平衡制度执行不到位、突破用途管制审批和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粗放,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一是补充耕地数量不实,涉及16.98万亩。二是违法违规占用耕地114.26万亩。三是圈占、闲置浪费耕地20.81万亩。四是违法违规审批建设占用耕地9.49万亩。五是“景观工程”过度化,违法违规占用破坏耕地18.67万亩 ‎[14] 。

4.2. 高校新校区占用大面积粮田,偏离校园功能

保障粮食安全是重大国家战略,目前粮食生产状况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要求尚任重道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自1993年和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各地纷纷占用高产耕地“非农化”兴建大学城或新校区,追求“大学之大”首先校园之大,一所大学校园面积动辄1 km2以上,校园里面“移植”的是大片的仿城市公园或绿地,校内公园除了一般的休憩,起不到应有的主体教育作用。校园的功能定位主要应是读书育人的场所,而不应照搬城市里的公共公园作为游憩场所。这实际上对我国耕地造成了严重侵占和挥霍浪费。

5.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视角看景观建设

5.1. 景观与古典园林理念,景观设计、生态景观概念

景观,它的范围很广,目前没有明确的界线,边界较模糊,你认为是景观的东西它就是景观,所以景观很常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碰到、感受到,它的自然景观成分肯定多一些。从源头上说,景观概念是国外输入的,国际上叫景观,我国则叫园林或古典园林,现代的景观实际是中国化的园林或风景园林,只不过称谓国际化一点。景观范畴要大于园林,风景园林是面积较大的园林。目前我国园林设计过于注重美学、不重视生态、不讲究实用和大众化,这与古典园林理念相勃,而景观和景观设计同我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天人合一理念较接近,是相通的。古典园林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师法自然、顺应自然 ‎[15] 。景观设计在国外已经是很流行的学科,在美国有100多年的历史,景观设计在中国则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少数大学才出现景观设计学科。景观设计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一切生物和人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空间,你站在这里向窗外看,人在走,水在流,花草树木在生长。万事万物都在动 ‎[16] 。景观设计就是把人与自然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景观设计的价值: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17] 。景观设计的生态理解与1935年卞之琳在《断章》中说到的异曲同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所谓生态景观就是景观生态化,它包括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两个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个层面是只需完成生态修复,实际也完成了景观营造,也即通过生态修复完成景观营造;另一个层面是生态修复后再进行景观营造。要求:以最少对大自然的干预和破坏,最少量的投入,最少量地改变原有的地形和植被以及历史遗留的人文痕迹,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休闲活动需要,创造当代人的景观和生态体验空间。生态景观设计是当今景观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未来景观设计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5.2. 景观设计误区

处于空前城市化进程的城市建设长期存在很多误区-如不从实际考虑,盲目拔高城市定位和扩大城市规模,单凭想象进行“美化”、“绿化”;追求气派,追求最大、最高、最长;“为美而美”,忽视人的需要,忽视城市元素的功能特征和地方特色。五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幸在中国大地上重演。建设部2017年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总的看来成效不大;2020年又部署城市体检,专项治理城市病。如山西运城用500 t铜、2000 t钢材打造世界最大的80 m (其中基坐19 m、像高61 m)高巨型关公铜像 ‎[18] ,超过了人民英雄纪念碑37.94 m的高度,最后因不符合城市规划而被拆除;刚摘掉贫困县帽子的贵州独山县举债四百亿打造的“天下第一水司楼” ‎[19] ,却成“烂尾楼”;还有巨型白菜雕塑、蟹文化馆、手机大厦、福禄寿大楼、五粮液大厦等最丑建筑,有成笑料、笑柄的仿白宫、仿天安门的建筑,更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县委书记搞盛大阅兵式,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特定的建筑、特定的仪式是不能模仿的,模仿是要犯政治错误的。设计师要有职业操守、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拒绝设计这种奇葩的建筑。

5.3. 从生态角度对台州部分景观设计的评价和改正方向

椒江区为浙江省台州市主城区,入选全国综合实力、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2021年生产总值75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84.2亿元、50.9亿元 ‎[20] ,属经济发达的平原县,近年建设了很多地标性的城市新景观,但从生态角度评价,发现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将城市景观做成有生命、会呼吸的生态基础设施。

5.3.1. 对台州滨江公共空间设计的评价和生态设计思路

1) 对滨江公共空间设计的评价。总的评价:景观有余,生态不足。台州滨江公共空间(南岸)以浙江省第3大河流——椒江为轴线,全长11.5 km、宽度170 m (其中江堤外侧滩涂湿地宽度约100 m),总面积195.5 hm2,是打造滨水城市形象、挖掘文化特色、激活城市活力、展现台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21] 。这个重要窗口最需要展示的是滨江生态特色,而不是所有大城市都有的“千人一面”的城市景观。未来将为台州的后花园——江北新区,以及整个椒江水系滨江公共空间作示范,未来椒江北岸以及整个椒江水系滨江公共空间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生态、改善生态、提升生态。提出椒江滨江公共空间“将对标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融海堤防护、景观绿化、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为一体,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打造长三角一流的滨水空间” ‎[22] 。有三个方面明显不同:一是江面宽度、滩涂不同。椒江江面宽900~2000 m,有大片可供生态景观提升的修复提升滩涂(宽度约100 m、面积约140 hm2),这是椒江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滨江公共空间可直接延伸到广阔的水面,在泥质滩涂上直接亲水,生态景观提升的空间很大;而上海黄浦江在上海市区的宽度只有约500 m,杨浦滨江段更是无滩涂,公共空间的回旋余地很小,是直接临水建设滨江公共空间,只能直接设立城市景观。二是工业遗存和文化底蕴不同。上海有大量百年工业遗存和积存的浓厚文化底蕴,是上海广大老市民挥之不去的记忆和乡愁,经过改造可以成为市民生活的“秀带”;而椒江只有少量分布的几间建厂时间较短的工厂、码头遗址,其文化底蕴浅薄,难于成为广大市民生活的“秀带”。三是生态和景观需求不同。上海是国内唯一人口集聚度最高、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超特大都市,城市化特征和优势明显,城市化景观要求很高,城市景观需求远远大于生态需求;而台州只是一个新建的中小城市,人口集聚度低、人流量较少,其城市的竞争力不用说上海,就是省内也远远不如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等城市,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其生态需求、生态影响力将远远大于城市景观需求和景观影响力,也即很长时期内椒江的生态特色将成为城市主要竞争力之一,生态更应成为台州永恒的主题。显然,这个提法欠妥,应根据当地实际,仅仅依靠其它差异性明显的城市模式建立起来的公共空间,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忽略所在城市的特色,是不适合当地居民使用需求的。已建成作为椒江滨江公共空间一部分的闸口公园,从生态视角观察,仅仅是一个大量耗能的、没有什么生态价值和效益的城市“灯光公园”或“灯光秀”,离开了灯光支撑,就只是一个生冷的、可有可无的城市钢铁人工健身通道(见图1)。

Figure 1. Taizhou Riverside public Space Demonstration project, as a demonstration section of riverside public space, has become a high-energy “light show” and a blunt steel channel

图1. 台州滨江公共空间示范工程作为滨江公共空间的示范段,却成了高耗能的“灯光秀”和生硬的钢铁通道

2) 生态设计思路。椒江滨江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应同黄岩永宁公园一样,可利用大片的闲置滩涂(其中约一半面积的滩涂一年只有八月十六期间4~5天涨潮水淹没,其余时间就空着,阻隔了市民或游客亲水的愿望),建成后市民或游客可以下到江堤外侧滩涂“亲水”体验,感受滨江原生态湿地景观。首先在岸线修复和设计中,不能简单地以搞工程的思维做方案,忽视生态功能,过度强调景观效果,不能将城市公园模式引用到滩涂湿地。不能动辄开挖、硬化滩涂湿地,破坏原有稳定的岸线,损坏水陆交互的状态、打破岸线形态和自然生态功能 ‎[16] 。在岸线整治修复中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保证沿岸城区安全,提升滨江景观品质是合理的,但不能将本来辅以少量整修就可以促进自然修复的项目,变成投资巨大的开发工程。椒江50年一遇水位是5.31 m,100年一遇水位是5.63 m。现有江堤已经有6米高度,实际不需再加高到200年一遇,一个人的一生100年一遇就相当罕见。外滩涂除原啤酒厂、油罐、码头等历史遗存进行适当生态化改造和新建绿道外,其余部分尽可能保持滩涂湿地原状,不建设新的硬化设施。其次,通过人工措施促进恢复高潮区、中潮区宜林滩涂自然植被,自然植被以秋茄(Kandelia candel (Linn.) Druce/Kandelia obovata)红树林、亚红树林等木本植物的乔灌木为主(如图2),木本植物形成森林后,草本植物自然就生长和长成,这样可形成近自然乔灌草结合的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复层森林结构带,可作为洪水的缓冲带,可以抵消一部分海浪的冲击,从而降低洪水的高度。

Figure 2. The completed casuarina + candel mangrove wave-absorbing forest belt on the Jiaojiang tidal flat

图2. 已建成的椒江滩涂木麻黄 + 秋茄红树林消浪林带

5.3.2. 对大陈岛垦荒纪念碑提升工程的评价和生态设计思路

1) 对垦荒纪念碑提升工程的评价。大陈岛是我国著名的“东海明珠”,是习近平“一次登岛、两次回信”和“垦荒精神”的发源地,展示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的垦荒精神“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纪念碑(老纪念碑见图3右图),是大陈岛的标志性景区。改造提升大陈垦荒纪念碑景区工程匆忙上马,未经充分论证、公示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将纪念碑四周原有草坪和树木统统毁掉,将原平缓坡度的地形整平。作为大陈岛一个标志性景观,改造提升需要多方论证,不能匆匆上马。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晒网打渔两不误,刀磨得时间长一些,不耽误砍柴。这个磨刀就是精准设计,可惜没有选对设计公司。新建了看起来很大很气派、面积近1 hm2的城市钢筋水泥观景平台(见图3左图),大陈岛位于远离城市的农村海岛,建设的景观却不是乡村景观,实际垦荒精神不需气派,更多的需展示城市里看不到的原生态景观。这个平台看不出有什么特色,离一流的景观设计还有很大的差距。从空中看或无人机拍的照片看,平台形状是正五边形,并在正五边形里叠加个五角形,以及象勋章授带的西向道路,形状还不如圆形实用面积最大。游客在地面上是看不出来这个不是红色的五角形和勋章的。在我国五角形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尤其红色五角形雕塑都是立着的,不能躺着放在地上,人可以随便踩上去。勋章也类似。其次,现在多数游客不喜欢生硬的钢筋混泥土建筑,而喜欢自然的、生态的。什么叫自然的、生态的,就是诗人徐志摩的“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可这个平台带走了近1 hm2的林地,而1 hm2阔叶林在生长季节一天能吸收1000 Kg CO2、放出730 Kg的O2。世界那么大,游客是出去欣赏天天碰到的钢筋水泥吗?三是既然弄了个框架钢筋混泥土平台,必须要重视平台的使用功能,鸟巢、水立方也不例外。可惜没有在平台下面设计一个地下停车场,白白浪费了这么大的一个空间。大陈岛的用地也是很紧张的。四是这个平台很空旷,没有遮荫的地方,水泥地面的反光加剧了地表温度的升高;而且这里海风很大,雨伞根本无法撑,游客会感觉很烫,在这里待的时间会很短。

Figure 3. Comparison of the old and new Dachen Island Reclamation Monuments, the hardened area in the left picture is nearly 1 hm2, while the ground in the right picture is original

图3. 新老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对比图,左图硬化面积近1 hm2,右图地面则原生态

Figure 4. Dachen island reclamation monument space ecological design map

图4.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空间生态设计图

2) 生态设计思路(见图4)。近期饱含西湖文化记忆的柳树(Salix babylonica)挖除换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后还是将柳树补回去了。景观设计要尽可能不改变原有地形,不破坏原有树木。大陈岛纪念碑处于山顶,周围的草坪有平缓坡度、有高差,那是很正常的,不需人为拉平。首先应明确提升后的定位,应定位为垦荒精神的主题公园,而且这个公园还是郊野式公园,但肯定是公园,而公园要符合公园的设计规范,绿地率必须大于75%,也即硬化不得超过25%,郊野式公园更是硬化比例越低越好。其次,找优势、找特色,纪念碑四周的草坪广场是最大的优势和特色,草坪上零星或丛状生长着饱含大陈岛垦荒记忆、长期吸收海岛阳光雨露、与大陈风风雨雨共同成长的、海岛特有的生长了几十年的似盆景一样的老灌木——滨柃(Eurya emarginata (Thunb.) Makino)、柃木(Eurya japonica Thunberg)、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等植物,更是锦上添花。要将这个特色的草坪广场利用好、保护好。草坪广场可以成为露营基地,游人都喜欢躺在草坪上仰望星空,而不喜欢躺在硬棒棒的水泥地面上。原有树木基本保留,只是原来东边进碑道路两侧的两行塔柏设计是不合适的,我们南方柏树(Cupressus funebris Endl)一般设计在陵园、公墓这些地方,可换成其它如高杆红叶石楠(Photinia × fraseri Dress)、紫荆(Cercis chinensis Bunge)等红色系列树种,目前配植的月季是不适合大陈岛的生长的。三是原纪念碑基座是方形的,可以随形就势,在外围设计一个由红色植物组成的圆圈,隐喻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和团圆、团结,圆圈里面可分区设计垦荒内容,可点缀一些垦荒雕塑,将岛上分散的雕塑集中到这里来。再在圆圈外侧结合道路,设计几条由红色植物组成的辐射带,隐喻红色垦荒精神辐射到全国各地,这样整个形状成了太阳的形状。四是纪念碑所在位置是个高地,可根据情况设计1~2个与周边景色融合的小型观景平台,而不需要专门搞一个庞大的观景平台。建设项目选择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很重要,这个项目如果选择注重生态、并在生态景观设计方面屡次获奖的设计单位,很有可能成为经典作品。

5.3.3. 对大陈岛新建巨浪纪念碑的评价和生态改造方向

1) 对大陈岛新建巨浪纪念碑的评价。1997年超强台风将椒江区下大陈岛连通屏风山的大坝摧毁,2003年在这里立了巨浪纪念碑(见图5右图),已经有21年的人文历史。这里真正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海天一色、波涛汹涌,这个纪念碑实际就相当于或当作海边一块礁石,是新的还是老的与周边景色相融合,一清二楚。当时这个雕塑最适合直接放到海里,既是雕塑更是一块礁石。其次,大陈省级森林公园和大陈省级地质公园已整合优化为地质公园,大陈岛实际也是以地质景观为主,岛上的雕塑、广告应以与周围环境即灰黄色的礁石相融合的石头为特色,不宜用金属材料作雕塑。三再说材料,金属在海岛要经受海浪、海风和海雾的侵蚀,很容易坏掉,不锈钢也会生锈;地面是不透水的花岗岩也是不适合的,如果是海绵城市,那所有非机动车道都设计成透水的。四是新的不锈钢浪花雕塑太刺眼(见图5左图),从普通游客来看,还是旧的好,新的看起来像魔鬼的爪子。

Figure 5. Comparison of the old and new Dachen Island Julang Monument, the monument on the right is better integrated in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图5. 新老大陈岛巨浪纪念碑对比图,右纪念碑更能融入周边环境

2) 生态改造方向:新的不如老的有历史苍桑感,没有必要浪费几千万财政资金重建巨浪纪念碑,实际只需投入几万元对老碑进行适当加固和修复提升即可,可保持海岛特有的台风文化的延续性。

5.3.4. 对白云山云中绿道有无必要建设的评价和生态改造方向

1) 对白云山云中绿道有无必要建设的评价。城区白云山顶峰海拔仅156.7 m,面积仅81.3 hm2,基本没有突出的自然景观,已分布有四通八达的贴地绿道,曾长期作为市民健身场所,这么低海拔的山体基本能满足市民健身需要。现投资2~3个亿采用如高速公路一样的高大立柱栈桥 + 一处陡坡自动扶梯 + 很多配套硬设施形式建设3 km多的“云中绿道”(见图6),施工破坏了大量山体植被和原生环境,需要20年以上才能恢复其原生植被,且室外自动扶梯除投资巨大外,还存在极易损坏、不易维修、平时经常停止运行等问题,引发市民的强烈生态诉求。已建的白云山云中绿道一期坐自动扶梯上去后,满眼看到的除绿色森林外到处都是“椅子坟”,而看不到应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白云山与福州山体高架绿道的需求完全不同,存在海拔、面积、景观、文化等方面的具大差别。贴地绿道更能与森林零距离亲密接触,体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需也无必要投入具资进行“云中绿道”建设,这是一种典型的私自代表民意进行与政府长期倡导的节俭相左的超豪华健身项目建设。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为了加宽部分地段(自动扶梯进出口)的老贴地绿道,将原有1.5 m宽(这种宽度完全能满足游客健身需要)、有森林野趣的石板材料的贴地绿道拆除,加宽到2.5 m,换上彩色透水水泥材料(这种野外透水水泥,因无法清洗疏通,短时间内将变为不透水,而且容易开裂)步道,相当于又增加了硬化设施。由于拓宽的是外侧土层脊薄陡坡,加上施工操作面,损毁原生植被宽度至少2 m以上,致使外侧陡坡生长几十年的近千株天然生长大树和其依附的茂密森林毁于一旦,而恢复这种景观大树形成的原生植被至少需50年以上;建议采用悬空绿道,尽可能保留这些来之不易的原生大树。与白云山云中绿道类似的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为防30年一遇洪水,不建投资少、能亲水有体验感的河边贴地绿道,而投入巨资建如高速公路的高架桥式绿道,脱离了公众的需求,成了饱受非议的景观工程负面案例。

Figure 6. The first phase of the Yunzhong Greenway project on Baiyun Mountain is only730 meters long, but the boardwalk, viewing platform and post station have a hardened area of 5616 m2, destroying a large area of forest

图6. 白云山云中绿道项目一期工程全长仅长730米,但栈道、观景平台和驿站硬化面积达5616 m2,损毁了大片森林

2) 生态改造方向:白云山没有必要投入巨资建设云中绿道,只需投入2~3百万资金(原有1%的资金)采用贴地绿道修复提升 + 节点林相改造的方法,每个节点都要配置有代表性的景观树种,让各个代表性景观树种成为贴地健身步道的公里数或步数的植物指示牌。

6. 用“两山”理论指导生态教育和景观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两山”理论可概括为三句话、三个层次、三种境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保护不力,利用过度,超过环境承载力);“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生态被破坏,重点保护和维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已成为财富,成为农民致富的靠山)。2013年中央首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习近平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25] 。这是城镇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景观生态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即应尽可能少建设人造设施、硬化设施,多保留原生态环境和历史悠久的人文环境。什么叫乡愁,应是元代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最能表现乡愁的是老树、长期自然生长的大树,坐在树下,能让人发呆,发思古之幽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人用树来抒发浪漫情怀。留住乡愁就是保护生态、保护传统文化。

7. 结语与展望

7.1. 结语

本文对地方政府热衷建设的所谓城市生态景观而实际存在的非生态现象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台州已建或未建的盲目模仿上海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并缺少地方特色的台州滨江公共空间,城市化的、偏离海岛渔村特色的大陈岛垦荒纪念碑提升工程,远离海岛地质公园要求、变身城市不锈钢雕塑的大陈岛新建巨浪纪念碑,投资巨大、损毁森林生态的白云山云中绿道等偏离生态轨道的工程,基于生态视角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生态负面评价,提出符合节约型政府的生态景观建设的要求和设计思路,并且这些现实案例可作为学校生态普及教育的素材,以推进全民生态教育。前人对基于生态教育视角的政府景观工程负面评价研究未见报道,仅见少数专家对景观工程的单一生态评价,忽视了景观工程的生态教育功能和服务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城市景观工程不需绝对城市化,应该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和实际民生需求决定,城市尤其中小城市绿色的乡村化、生态化是未来发展方向,但乡村应保持地域特色,杜绝城市化。将政府景观工程作为负面典型案例现身说法,提高全社会和全民的生态意识,不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建设“接地气”的、节省财政资金的、服务大众的生态景观工程,是党心、民心所昐。景观建设不仅关乎政府形象,而且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好的生态景观起潜移默化全民生态教育作用。在当前全球和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尤其值得地方政府深思。淘汰、改建老的或新建重要景观设施尤其标志性景观要慎重,除高度重视保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完整性、稳定性和提升生态设计外,还必须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针对当前绝大多数政府或领导提出的工程,委托的中介或研究单位的可行性报告的结论均是千篇一律的“该工程可行”,应提倡中介机构对政府工程提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合理的不可行结论。在不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力求以最少的财政投入取得最大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并真正有效提升原有景观价值和生态水平。

7.2. 展望

随着政府对生态的日益重视,生态问责政府官员的增多,相信生态景观建设会越来越规范,生态景观将真正生态。期望本文作为建设类生态教育评价研究的一块“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促进更多专家产生更多类似文章,助推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杜绝和根治不切实际的、不以民为本的、劳民伤财的、没有实用价值的、损害和破坏生态的各种政绩工程,更要避免出现如贵州省地方政府天文数字负债而无法偿还的情况。更希望通过青少年生态教育的普及,让生态理念在全社会各行各业蔚然成风,使生态理念成为全社会、全体公民的主体理念和自觉行动,各级政府更应成为生态理念推行的忠实践行者,为打造节约型政府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注释

图1来源:见参考文献 ‎[23]

图2~5来源:均由作者拍摄和绘制

图6来源:见参考文献 ‎[2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生态环保部.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EB/OL].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15/202006/t20200630_786462.html, 2020-06-30.
[2] 赵秀芳, 苏宝梅. 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4): 66-68.
[3] 王愉, 周鸿. 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 云南环境科学, 2002, 21(2): 61-64.
[4] 搜狐. 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减碳, 中国设定硬指标[EB/OL].
https://www.sohu.com/a/421863022_229926, 2020-09-30.
[5] 沈丽芳, 屠菊红. 生态教育评价: 学生发展的阳光雨露[J]. 新教育, 2015(13): 65-66.
[6] 无作者. 多元评价促发展, 五育并举铸品牌——东莞市茶山镇第三小学“四级五育”生态教育评价改革成果展示[J].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22(9): 48-49.
[7] 骆天庆. 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设计课程中生态教育的教学实践、改革与评价[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 2019年卷.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31-138.
[8] 穆桂松, 刘双月. 河南省生态环境教育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3): 63-66.
[9] 俞孔坚, 韩毅, 韩晓晔. 将稻香溶入书声——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设计[J]. 中国园林, 2005, 21(5): 12-16.
[10] 梅芸.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校园景观分析——以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景观为例[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 23(5): 120-122.
[11] 孙丹丹. 农耕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手法初探[J]. 艺术科技, 2019, 32(11): 200.
[12] 王辉, 李俊卿, 王鹏飞. 传统农耕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1(3): 40-43.
[13] 任耀飞, 陈登文, 郭风平. 中国农耕文化与园林艺术风格初探[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 22(3): 207-209.
[14] 新华网-自然资源部. 我国耕地保护依然面临多种压力[EB/OL].
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20-02/14/c_1125572272.htm, 2020-02-14.
[15] 朱建宁, 杨云峰.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J]. 中国园林, 2005, 21(11): 1-7.
[16] 刘茵. 走近“土人”——访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EB/OL].
https://www.turenscape.com/news/detail/205.html, 2003-06-10.
[17] 佚名. 景观设计的要素和方法研究[EB/OL].
https://www.sj33.cn/architecture/jgsj/200605/8466.html, 2006-05-02.
[18] 搜狐网. 组图: 山西运城建成世界最大关公塑像高达61米[EB/OL].
https://www.sohu.com/a/285424926_120078003, 2010-09-03.
[19] 视觉中国. 举债400亿建造的“天下第一水司楼” [EB/OL].
https://news.ifeng.com/c/7rpkmSbRKBE#p=1, 2019-11-23.
[20] 椒江区人民政府. 台州市椒江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www.jj.gov.cn/art/2022/3/10/art_1229463167_3781396.html, 2024-04-01.
[21]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椒江堤塘(防洪排涝)提升工程[R]. 2021.
[22] 台州房地产. 椒江南岸滨江公共空间项目昨开工, 先行段7月1日前建成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会客厅”[EB/OL].
https://tz.loupan.com/html/news/202102/4600687.html, 2021-02-25.
[23] 椒江发布. 滨江公共空间, 获亚洲大奖[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6374024635396607&wfr=spider&for=pc, 2023-05-20.
[24] 台州发布. 五大攻坚: 白云山云中绿道二期工程紧张施工中[EB/O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6U0FKET0514FDFN.html, 2022-05-09.
[25] 王晔.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EB/OL].
https://news.12371.cn/2013/12/15/ARTI1387057117696375.shtml, 20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