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
Research on Micro Renewal Strategy of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ace
DOI: 10.12677/design.2024.92184, PDF, HTML, XML, 下载: 59  浏览: 103 
作者: 翟梓含, 刘剑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关键词: 社区微更新策略参与式设计公共艺术Community Micro Updates Strategy Participatory Design Public Art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的重要阶段,老旧住宅区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老旧社区的数量有所增加,这些居住空间的普遍特性就是基本功能仍可继续使用但社区活力值以及居民参与感和公共设施机能有所欠缺。艺术文化与科学技术有效结合创造出来便捷又便利的美好社会。本文会从城市发展转型及参与式设计策略的融入,以人群行为活动为导向,进一步探索社区营造的新方式、新形势。从而促进社区营造进程及基层治理共同探索的新路径、推动城市发展的深远意义,以此为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与高校教学互动的创新思维带来启发。
Abstract: As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enters an important stage of stock optimization, public spaces in old residential area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renewal.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number of old communities in cities has increased.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these residential spaces is that their basic functions can still be used, but the vitality of the community,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 and the functionality of public facilities are lacking.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art,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reates a convenient and beautiful society.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new ways and situations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participatory design strategies, guided by crowd behavior activities; thus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building and exploring new paths for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promoting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this will inspire innovative thinking for urban renewal, community building,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interaction.
文章引用:翟梓含, 刘剑伟. 上海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J]. 设计, 2024, 9(2): 67-73.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184

1. 引言

在城市微更新转型语境下,围绕着“存量社区微更新”这一主题,“共同缔造”是其微更新的重要理念。在有限容量的空间范围之内,对城市的空间景观进行优化设计并且改善人们的公共空间用来满足日常的需求。促进邻里互动,从空间营造延展到社区参与,合理的空间营造和参与式设计策略能提升社区的社会价值和生态效益,促进社会资本的培育。本文从艺术的“融合与重塑”出发,深入探讨了在城市更新中参与共创的营造策略。在理论研究中,结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营造策略。结语部分结合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对未来的空间规划进行了合理展望。

2. 城市微更新的背景及释义

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城市的建设发展正在经历从大拆大建的增量扩张到小修小缮的存量提升的转型。城市规划建设的工作重心从开发土地、推倒重建,到对已建成的城市建筑的改造、城市设施的修缮治理。以前大尺度、高成本、急增长的城市扩张模式转变到小尺度、低成本、渐进式的城市微更新模式 [1] 。在城市更新“逆生长”的理念下,近年来各地城市都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城市更新话题越来越受到行业关注。而社区作为构成城市的最基本单位是城市居民最先接触也最易接触到的公共空间。社区层次的微更新往往具有空间尺度小、规划条件模糊与功能定位和周边环境错综复杂的特征。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类型特点小微公共空间以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等分布在城市空间中,相互联系并形成系统,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层次结构。从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视角出发,将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分为:社区微小公共空间、街区微小公共空间、边界空间 [2] 。

2.1. 微更新与传统城市更新的差异

城市更新中不同于传统改造模式的大拆大建,微更新的理念相继出现,而传统的更新模式会比较偏向大拆大建和增设新型公共设施,传统城市更新往往是大规模、由政府或大型开发商主导的重建项目,注重广泛区域的规划和设计,需要大量资源和长时间周期,而城市微更新则是聚焦在点位和小型空间,通常是老旧小区,历史街区等。针对特定区域或社区的小规模、多方参与的改进策略,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灵活性和渐进式的优化,需求较少的资源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看到效果。

2.2. 社区更新与城市发展的关联

社区,作为城市结构的基本单元,承载了大量的居住、文化和社会功能。因此社区的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健康和活力。社区更新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 [3]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社区由于各种原因(如老化基础设施、过时的设计或人口变动)而逐渐衰退。如果不对这些社区进行有效的更新和改造,它们可能会成为城市的贫困和犯罪的温床,从而阻碍整个城市的进步。通过对这些社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城市可以确保其持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许多旧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建筑都不符合现代的环保标准,这可能会导致能源浪费和污染。通过对这些社区进行绿色和可持续的更新,城市可以减少其碳足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实现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社区不仅是城市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持续、有针对性的社区更新,城市才能确保其长期的繁荣和可持续性。因此,对社区更新的投资不仅是对单一社区的投资,更是对整个城市和其未来的投资 [3] 。

3.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社区是居住、商业、教育、医疗及行政于一体的综合体,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打造功能完备的社区空间是提升社区完整度的关键所在。社区的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地,属于微更新的重要研究对象。目前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仍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3.1. 公共空间功能设施较为缺乏

城市居民多数时期都是在居民社区中度过的,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在社区中的停留时间将更加的长、这就要求公共设施及区域的完备情况,社区中的空间要将休息、健身、娱乐、健身、文化等集为一体。以人的需求为主要中心。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老旧社区由于早期的设计水准限制,以及对于场地选择,人群调研等情况不充分,居民在使用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使用需求得不到很好地满足。如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缺乏连续性、步行能力受限、公共设施老化、缺乏开放的绿地广场和公共空间开放性较低等问题 [4] (如图1)衡山路位于上海市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内,街道由于不可拓宽和改建的原因,内部有着诸多设施问题,公共空间没有合理的利用,外墙脱落以及水管外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Figure 1. Public space of old community on Hengshan Road

图1. 衡山路老旧社区公共空间

3.2. 社区居民的参与度问题

高度的参与度意味着居民能够直接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产生影响,实现真正的“由社区,为社区”的改造 [5] 。然而,实际上,多数社区在更新和规划过程中面临居民参与度低的问题。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信息不对称,居民可能不知道如何参与或认为他们的声音不会被重视;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以及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等。这种局面不仅可能导致规划和实施出现偏差,更可能引发社区内部的冲突。上海市由于城市特性的原因导致外来人口较多,所以社区的居户密度也会随之增加,这些外来居民可能在文化、语言、经济和教育背景上都有所不同,使得社区更加多元化。

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较高,这意味着社区的居民组成可能经常发生变化,这为持续和一致的居民参与带来了挑战。因此,提高居民参与度,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其声音和需求得到真正的反映,是社区更新中需解决的问题。

4.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

社区微更新是指通过对社区建筑的改造和维护、零散低效土地的再利用、闲置资产的挖掘、社区文化的培育等方式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种治理模式,社区微更新也相应有不同的参与模式与策略。社区更新的内容不仅包括基础设施改造、环境品质提升等物理环境的更新,还要兼顾社区原有的历史文脉、社区文化、邻里关系等文化属性的延续发展 [6] 。我国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针对空间、人群、以及活动三个层面展开,迫切需要从基础物理空间、社会活动、人群文化属性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索。

4.1. 公共物理空间焕活策略

空间内部的艺术介入能够梳理概念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融入生活,传统模式下住宅区域或公共区域的建设是有严格的制定标准以及所属策略,在满足交通人流以及人员需求的基础上融入艺术形式能够加大的完善城市的功能属性。从社区内的小空间开始,设计的置入激活整个片区的活力,营造多样化的社区空间。艺术的融入能够传递出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比如艺术的多种形式的介入能够以符号的形式融入居民的生活,可以通过与人们的情感和记忆产生联系,创造更深层次的体验。符号的选择和表现形式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引起共鸣,并与他们的经历和情感联系在一起,使观众产生共鸣和理解。

Figure 2. Watershed·encounter-Jing’an Peng Yuepu Shanghai urban space art season practice exhibition

图2. 流域·邂逅–静安彭越浦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实践展

如静安区彭越浦滨江大道上开展主题为流域·邂逅的实践展览(如图2),以公共艺术的形式改造场地及墙面,原先破旧的围墙以涂鸦的形式进行改造,搭建出了一场美妙的相遇——滨水空间与社区公众的邂逅,活动根植于社区内部,以改造和公共艺术为主,以人为中心实现富有现实意义的社区重塑,从过去到未来借艺术之手塑造滨河两岸社区的新风貌。社区公共艺术深刻地体现了当地文化、公众互动和深植于社群的特色。作为一种组织、创作和管理活动的手段,艺术不仅桥接了社区中的人与人、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更是作为提高公众参与热情的媒介。鉴于社区公共艺术所承载的独特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影响力,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推进公众深入参与,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加强社区的团结和合作,以及鼓励居民在社区更新中的共同参与。

公共艺术是置于公共空间中,富有文化价值及人文理想的艺术项目,其核心是公共性,强调公益性及社会福利性,旨在以艺术作品为公众带来社会服务,协调公共领域的各种问题,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 [7] 。公共艺术的形式可以是景观、雕塑、装置等物质形态,也可以是活动、事件、展演等非物质形态。公共艺术对社会问题的介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新类型公共艺术扎根于社区,以社群为基础进行,所以也被称为社区公共艺术,是社区更新与公共艺术相结合的最早探索。公共艺术对社区微更新的介入,使社区公众在公共艺术创造的情境中交流互动,缩小认知和价值观的差异性,在居民间形成共同话语,打破异质差异,改善邻里关系。社区的改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和物理空间,更是通过公众参与的过程,使居民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使社区居民真正成为“共同体”,形成睦邻友好的社群,人与环境共发展。

4.2. 社会文化活动主导策略

公共文化活动以其显著的包容性、交互性和公众参与度受到欣赏。通过空间艺术化、设施的艺术转化、公共艺术作品的植入或表演展示,这类活动不仅为社区注入了活力,还赋予了空间新的意义。公共文化活动的融入为社区在经济、文化和教育各方面都带来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尽管传统上,我们更多地将社区的文化特征与公共设施、雕塑、壁画和社区景观关联,但近些年,如互动装置和短期社区活动,以及居民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等新形式也逐渐受到关注,并在社区更新的过程中展现了其独特价值。在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街道上,通过艺术活动的方式可以将社区更新的成果直接展现给居民,无疑能够提升他们对所居住地的热爱与归属感 [8]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新华社区,举办的社区开放日活动(图3),邀请社区成员参加快闪活动、参与调研和工作,创想疫情后社区韧性复苏的可能性,激发了社区巨大的参与热情,也为项目的重启注入了信心和动力。该活动对外开放,这这里有二手市集,可以撸猫撸狗,和社区的朋友一起运动聊天,小朋友还有水枪大战等。社区开放日的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在娱乐的同时开创社区更新的多种可能性,社区空间对外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来到社区抒发自己的感想。社区内部不止于第三方服务,社区营造中心作为参与枢纽平台,致力于支持居民进行自我服务。不同于政府主导投入,社区营造中心积极进行自我造血,探索可持续的自主运营道路。不囿于固定空间功能,社区营造中心注重居民体验,空间根据不同主题有多元灵活的迭代变化。这种“共享”的过程既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也拉近了居民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社区新的人际关系建立。

Figure 3. Shanghai urban space art season community open day activity

图3.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社区开放日活动

将社区中独特的元素、传统与创新融合后的设计以及居民共同参与下的成果,通过展览的方式直观展示,不仅展现了社区的魅力,更是强化了居民的认同感。这样的直观展示方法,能够触动居民的情感,使他们更加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地,这种展示方式不仅让居民感到自己的声音与参与是被重视的,而且也激发了他们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热情。展览还可以成为街区间交流的平台,鼓励居民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共同为社区的未来构建更美好的蓝图。

4.3. 人群参与式激活策略

社区的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了进行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动的场所,这种空间塑造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成为构建社区“熟人社会”不可或缺的空间环境。作为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居民对自己的需求了如指掌,因此他们能为这些空间提供最符合实际的反馈和建议。参与式空间微更新旨在通过交互性装置和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社区居民与公共空间的深度互动和共同创造 [9] 。为实现居民的参与化融入,设计师可以采取包容性的设计方法,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项目的各个阶段。这可以通过组织社区研讨会、座谈会或工作坊等形式来实现。居民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意见,与设计师共同探讨空间改造的可能性。他们的参与将有助于确保设计过程更贴近社区需求,并增加居民对更新项目的认同感。图4为共治的景观参与式工作坊,他们自2017年就开始陆续通过共治的景观工作坊的形式为社区参与式共创培训力量。2019年初在创智天地政立路580弄片区实施“在地共创小组”计划,从两个方向进行部署计划,一方面组织社区提出社区营造的提案及大致方向;另一方面,以此为出发点联络独立设计师,研究者、在校大学生和部分社区创业者,收集多方力量以及想法,让有志于社区规划的学生和学者的理想与专业技能落地,也让居民的诉求借助研究的力量被社会听到。根据计划,由居委会进行组织各小组由各社区志愿者组成,分组后自行策划社区营造的内容、位置、规模和方案落实,大学生亦可自行提案,提案相互支持的社区和大学生可联合组建小组。在此次社区共创营造中,小组提案已不限于社区花园,而扩展到了与社区环境和文化相关的多类主题,比如增加围墙的立体绿化及休闲座椅等设施、做墙绘、利用废弃材料制作装置、建设疗愈花园、发掘小区零散闲置用地进行利用以及社区戏剧和文化采集等,反映出居民最实际和迫切的诉求。小组亦不断吸纳社区其他居民,逐步壮大在地自组织,协力建设维护、合力监督,并建立管理团队成立社区社会组织。

Figure 4. Collaborative landscap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orkshop to promote local groups

图4. 共治的景观社区参与工作坊推动在地小组

5. 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微更新的融入能够在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不同的设计策略的参与,以小见大,从微小的社区公共空间节点入手,因地制宜地进行投放设计探索,最终达到激发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整体活力,以往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城市更新模式已显疲态,以社区主导和公众参与的“自下而上”模式逐步成为共识 [10] 。通过社区营造的方式营造出兼具文化特色、经济合理、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场所环境,有利于城市老旧社区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城市在不断发展变化,同时城市文化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在城市里的人们作为城市的观众,通过第三视角观看并且体验城市的文化发展。而社区的变化更是人们建立情感连接的枢纽,是一个联系城市环境与人群之间的桥梁,参观者可以在体验过程中体会到城市的发展变化,感受更多的文化底蕴。

注释

图1来源:作者拍摄

图2来源:网页引用,https://mp.weixin.qq.com/s/jY7G13hKV5wIwsl5kQj93g

图3来源:网页引用,https://mp.weixin.qq.com/s/HfRthqhX_ZuGmJ6p2XJ6vQ

图4来源:网页引用,https://mp.weixin.qq.com/s/0qnq8upHMvSaGh5N16rXRw

参考文献

[1] 张小云, 褚作勇, 朱颖. 浅谈城市存量社区的微更新——以上海永嘉路口袋广场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3(5): 143-145.
https://doi.org/10.19875/j.cnki.jzywh.2023.05.045
[2] 刘文, 孙如雪. 城市更新背景下站域空间的重构及增效研究——以东京涩谷站为例[J/OL]. 中外建筑: 1-1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255.TU.20231214.1130.008.html, 2024-02-02.
[3] 张士菊, 李清, 余尚蔚. 武汉市城市韧性建设评价及提升策略[J/OL]. 安全与环境工程: 1-11.
https://doi.org/10.13578/j.cnki.issn.1671-1556.20230402, 2024-02-02.
[4] 郁珊珊. 基于多元视角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23.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C06iYwc_NfQwUIfUQr2O_N4eC4o8BURI79m_dU4hTYN4ODjaZv6hXx7bDgLJm7Lf4KqZWUs43Ege4Kxm6bsseHTpmCZZwq3UmMYUa_nBeM_XVXrySk_EWR-Zeuuwlz9iA5Nd6eTNA3w=&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5] 殷振杰, 邱庆豪. 传媒视角下智慧社区数字化治理中的困境与策略[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4(1): 70-74.
[6] 彭萧.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运行机制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3.
https://doi.org/10.27162/d.cnki.gjlin.2023.007804
[7] 李想. 川西林盘中的艺术营造与社会认同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2023.
https://doi.org/10.27626/d.cnki.gzmsc.2023.000012
[8] 李喆. 社区工作者情感劳动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3.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C06iYwc_NfSIsU0zbrYpHLylPIOp3UyR-I4XheVsXDJqTZQf4BybS-Jl2RXy-Tl6vVI7esFXuzX5qWir65mB685dAaI_4vmaPvSmEkqC1GPp_Ne30p4PJzxiqL7aBZWmc6iEZDUfei0=&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9] 脱颖. 艺术介入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 3(24): 175-177.
[10] 金康然. 上海市城市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实践困境和优化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https://doi.org/10.27149/d.cnki.ghdsu.2021.00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