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赜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DOI: 10.12677/ces.2024.125279, PDF, HTML, XML, 下载: 36  浏览: 50 
作者: 王林山: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思政课课堂通讯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摘要: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媒介环境的演变。其传播便捷,信息交互性强之所长为思政课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机遇,深化新媒体技术与课堂协同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面对意识形态胁迫,教师媒介素养不敷等诸多挑战与短板,广大思政课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变革教学理念,从课程筹备,教师队伍等领域探索完善路径,切实提升思政课程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构建焕然如新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发展生态。
Abstract: 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 The advantages of its convenient dissemination and strong information interactivity provide beneficial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epening the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classroom is the necessary path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and shortcomings such as ideological coercion and insufficient media literacy of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need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hange their teaching concepts, explore and improve paths from curriculum preparation, teacher team and other fields,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 and build a brand new development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王林山. 新媒体视域下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赜[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 251-25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5279

1. 引言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实力高速发展,成功入列创新型国家。在新媒体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短视频直播、抖音等都是其日新月异发展的最好明证。随着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AI、VR与5G技术的加速更迭,新媒体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对社会人文环境的颠覆与重构。新媒体教学实现了传播媒介与互联网的融合,突破了传统课堂在空间、距离方面的物理桎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1] 上述讲话高屋建瓴、宏阔深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擎画了未来方向。今后应加速推进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互联,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另外,社会信息资讯良莠不齐也给高校思政课也带来严峻挑战,因而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思政课堂的创新驱动,为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2. 新媒体予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四维革新

新媒体是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之下产生的一种媒体形态,以数字通讯为核心要义,以互联网和各移动终端为传播中介,对高校思政课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2.1. 丰富了思政课堂的教学方式

多数传统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静态呈现方式显得较为枯燥,使学生群体只能单向填压式输入,教学效果欠佳。新媒体技术通过传播端和接收端网络搜集不同门类的数据和信息,达成多维度信息覆盖。腾讯会议,钉钉等媒体平台丰富了教学形式,授课变得生动灵活,大学生群体更容易接纳。新媒体的云计算等技术,将信息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两者整合互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海量的资源数据库,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加全面完整的知识信息体系,有益于视野开拓。

2.2. 延伸了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堂,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教学效率偏低。相对固定的教材和单调乏味的讲授方式,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果只将授课内容定位在书本是远远不够的,与此同时需要多视角地结合时事新闻、政治热点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融入教学之中,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智库平台,开拓视野拓宽教学主题,使教学内容层次结构更加丰富。在新媒体技术的有力支撑下,逐步将学术交流、知识研讨展示等环节引入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和展示权,构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构建起师生间沟通桥梁,让学生沉浸式深入授课内容,提高情感共鸣,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性。

2.3. 优化了思政课堂的教学载体

报刊、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介虽然可以传递一定思想和信息,但其受众范围较小,信息传播时效性欠缺。迈入新媒体时代,媒体平台和数字技术使得资源广泛传播,覆盖范围广阔,传播畅达无阻,信息资讯辐射更加便捷高效。新媒体技术作为全新的载体,彻底突破了信息空间壁垒,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传播与反馈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终端的限制,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进一步优化。

2.4. 强化了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

新媒体的资源共享与内容和形式多样性是其独有优势,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师生沟通的渠道,有益于师生之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创设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时代感和新鲜魅力能够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通过媒体平台搜集学生课程兴趣与知识需求,让教师在课前备课中精准定位,告别“信息茧房”,较好地把握知识重点,信息价值发掘和信息应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授课过程中,“在内容的设计方面与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和多样化的内容吸引学生” [2] 。视听结合调动氛围,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其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活跃度和参与度提高,有力推动了教育过程中主客体配合向默契进化。有益于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看法,以唯物辩证的态度去研判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学状况的不足之处

放眼目前的思政课堂,新媒体的影响得失相半,它既延伸了思政课堂场域,有助于教学模式的推陈出新,同时新媒体矩阵容易产生信息糟粕,对思政课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和异化影响。

3.1. 新媒体资讯对思政课教育环境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他们的日常学习与新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占比9.86亿,学生20~2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17.8%;我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6.2个小时。 [3] 以上数据表明,新媒体网络世界正在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新媒体与物理性环境高度融合的时空中,大学生受到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局限,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并没有完全成熟,朋辈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参差不齐,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和舆情真假难辨,当前对于讯息的纠偏机制尚不完善,倘若不能对信息有正确研判,负向论断会给高校与学生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2. 多元思潮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冲击

新媒体领域现阶段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在通讯技术和网络数据的服务下,学生可以接触到全球化的海量信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其甄别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随意评论转载会招致严重后果。“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长期试图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4] 尤其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兜售政治模式,推行“霸权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高校学生极易遭受错误思想侵蚀,严重者可能会误入歧途,抱憾终生。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造成冲击,威胁高校思政课工作的正常秩序,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3.3. 思政课教师的新媒体运用技术尚不达标

高校思政课工作主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目前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仍然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对于新媒体教学不够重视,利用价值率偏低。授课PPT制作简易。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中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枯燥、注重说教等问题。 [5] 机械枯燥的氛围很难调动学生的课程兴趣,难以收获良好的教育指导效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掌握一定程度的新媒体前沿技术,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和教学软件,打造生动的课堂气氛,唤醒学生群体的内在学习潜能。

3.4. 新媒体媒介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层次偏低

作为传媒领域新生力量的代表,新媒体技术为思政课提供了发展的广阔前景,但目前整体情况来看,新媒体与大学思政课堂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尚未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在繁重的学校工作和教学任务面前,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们的交流较少,对学生真实思想状况无法深入了解;大多数教师要学习过渡到熟悉新媒体课堂教学的手段上,一是需要适应周期,二是增加了日常工作量,使得教师感到力不从心。由此,思政课教师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学习进度滞后,课程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此外,大学生思政课运用新媒体的融合开发率偏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严整的科学体系内容无法有效传播。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课中应用的整体效能。

4. 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化路径

4.1. 通过思政课堂进一步夯实科学思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6] 当前应注重对大学生青年的法治宣传教育,“网络不是非法外之地”。教师要积极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培养法治观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思政课视域下,第一,要提高大学生甄别媒体信息的能力,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提倡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面对多种多样的信息,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判,汲取有益的价值信息为我所用,撷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新媒体资源的合理运用;第二,注重引导学生在任何状况下要保持理性,学会唯物辩证地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师定期通过B站、知乎、视频号等媒体平台推介模范人物与英雄事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旋律,倡导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决摒弃不良社会思潮;第三,鼓励学生厚植远大理想与精神信念,以开放的全球视野掌握本国国情与世界发展大势,深化知行合一,努力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2. 筑牢高校思政课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安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首先学校层面,要全面贯彻落实好意识形态的工作责任制,持续强化压实政治责任与领导责任,深化校级媒体平台管理,通过官微、公众号、视频号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导地位;其次思政教师层面,要着力引导青年学生对“港独”“台独”等极端分裂势力及其错误言行;对部分西方国家居心叵测,肆意抹黑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成就进行深刻揭露和猛烈抨击,倡导学生厘清不良思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立党立国的根基,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7] 高校思政课应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头脑,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与思潮辨识力;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使大学生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关心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与政策,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夯实自身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3. 建设具有较高传媒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异月更,对学校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师资力量和现代新媒体技术,两者耦合性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层面,党委宣传部要充分发挥思想先锋队的作用,全面统筹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将新媒体优势贯彻到思政课的教学全过程;教师层面,教师在思想上要正视新媒体环境对思政课工作的挑战,积极参加新媒体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新媒体课堂的主力部队,广大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传媒素养,主动学习媒体软件,持续强化新媒体技术与信息化教学水平。譬如,腾讯会议、钉钉、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全面知悉各版块功能,达到熟练运用,同时对Facebook、Adobe系列、Flash制作、3DMax等传媒社交领域的基础软件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发挥其先导优势,将新媒体元素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通过一定程度的音频剪辑与建模设计将授课知识创建三维模型,构建栩栩如生的动画呈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染力,兼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格言金句、每日一讲、课后带练等,加强师生间信息互通,强化重点知识掌握,彻底改变以往索然无味的授课,深度赋能高校思政课堂。

4.4. 强化高校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新媒体环境下,积极倡导高校与思政课教师运用多元化渠道,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高效的提质整合。首先,高校要主动加入新媒体阵营。二级学院、学生发展中心、以及各职能部门都应谋划参与到新媒体资源的建设之中,打造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新媒体平台,结合学校自身历史与办学特色,利用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抢占新媒体宣传队伍的高地。针对大学生关切的热点问题,方便师生沟通,增进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归属感。

其次,新媒体技术在广度上下足功夫。全面入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加强课程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为优质的高校思政课堂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思政课堂加盟抖音、B站等优质视频新媒体平台,发布适合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资讯和授课内容;通过媒体平台发布问卷调研,梳理学生的动态数据,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及疑难困惑,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路线,提升吸引力;切实增强思政课程的针对性。

再者,新媒体技术要在深度上勇攀高峰。课程发展中心、思想政治教研室应运用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打造大思政氛围,逐步建立大思政平台资源库。思政课教师积极运用新媒体梳理整合互联网资源,拓展书本中的原有知识理论,持续研发思政慕课、翻转课堂,形成全新体验感的教学载体,凭借媒体科技生动形象的方式加以表达;引入课程直播和微电影,增强传播效度,激发学生热情与专注力,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穿透力和亲和力” [8] ,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课要紧跟时代潮流,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魅力,在不断革新中激活大学生的求知欲,积极结合易班、学习强国等媒体终端进行四史教育,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铸牢本民族文化自信,达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深化新媒体在高校思想课堂的应用场域。

最后,要坚持学思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动理论课程向实践课程的蜕变。理论联系实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治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9] 诚如宋代朱熹所言,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教师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重点、网络热点和社会焦点,将案例教学和情景剧引入思政课堂,模拟情景再现,使学生转变为课程实践主体,多感官参与便能潜移默化提升课堂获得感。通过以上举措,充分发掘新媒体技术的潜力,着力打造崭新的思政课程语境,开辟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新的华章。

5. 结语

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科技通讯领域加速迭代,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日益凸显,上至国家顶层设计,下至百姓生活,无不体现着新媒体色彩。现阶段新媒体技术已经融入高校管理与教育的各环节,其推动教育变革的力量不容小觑,思政课融入新媒体思维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主阵地,应遵循新媒体的发展传播规律,科学审视技术应用的优缺点,做到应势而变、运筹帷幄,以守正创新承担起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新人的时代使命。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开掘新媒体的强大优势,助力思政教育知识与大学生课堂的科学联动,实现思政课程发展的现代化提升,使高校思政课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符合当代国情社情需要的青年人才,为推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张振军, 高睿. 网络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传媒, 2021(11): 89-91.
[3]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s://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2021-02-03.
[4] 周鲲鹏. 试论媒介融合背景下国家品牌的融媒体塑造[J]. 传媒, 2015(16): 59-61.
[5] 王卫国, 曾令辉.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1): 60-62.
[6]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光明日报, 2017-10-28(04).
[7] 吴秀红. 技术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关系辩证[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12): 39-41.
[8] 冯刚. 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 4-8.
[9]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