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茨纳赫笔记》对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推动
The Impetus of the Kreuznach Notebooks to Marx’s First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DOI: 10.12677/acpp.2024.135127, PDF, HTML, XML, 下载: 32  浏览: 96 
作者: 牛媛媛: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克罗茨纳赫笔记马克思历史研究Kreuznach Notebooks Marx History Research
摘要: 1843~1844年,马克思实现了其早期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思想转变。作为马克思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文摘笔记见证了马克思的思想探索过程,写于1843的《克罗茨纳赫笔记》则是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重要见证。笔记中马克思对欧洲国家的历史研究,对法国大革命的关注与反思,使马克思意识到以财产利益为中心的所有制才是影响社会政治形势的关键,资产阶级的代议制与立宪制是他们维护阶级利益的工具,不是为了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这些历史研究和深刻认识推动了马克思在哲学和政治立场上实现的第一次转变。
Abstract: In 1843~1844, Marx realized his early important ideological shift from idealism to materialism and from revolutionary democracy to communis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s research work, the Digest Notes bear witness to the process of Marx’s id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the Kreuznach Notebooks, written in 1843, is an important witness to Marx’s first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notes, Marx’s historical research o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his concern and reflection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made Marx realize that the ownership system centered on property interests was the key to affecting the socio-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at the representative and constitutional systems of the bourgeoisie were the tools for them to safeguard their class interests, not for the sake of the good life of all the people. These historical researches and insights contributed to the first transformation of Marx’s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position.
文章引用:牛媛媛. 《克罗茨纳赫笔记》对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推动[J]. 哲学进展, 2024, 13(5): 853-85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5127

1. 引言

1843~1844年期间,马克思完成了一次重大的思想转变,学界认为这一转变有两大原因即马克思遭遇的物质利益难题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然而,一个现实因素的推动和一个外部理论的影响并不能充分地说明马克思这一转变背后其理论内部的思想连续性。随着MEGA2中《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完整出版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考证和研究,可以确证,马克思本人独立深入的历史研究是他实现其思想内在转变的重要环节。《克罗茨纳赫笔记》中大量的历史研究,使马克思不断地认识到市民社会围绕财产的所有制关系对国家起着决定性作用,推动着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2. 《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写作背景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黑格尔对其有着重要影响,一直到1841年他还试图为黑格尔的宗教哲学做无神论辩护,1842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做了研究并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1] 对于具体的政治问题从抽象的原则出发是不能得到解决的,只有深入地研究现实关系和实际的政治斗争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后面他就开始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工作,也有了笔记中对国家历史的广泛研究。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1841年《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彻底颠覆,费尔巴哈用一种“主谓颠倒”的方式提出了与黑格尔截然不同的观点“宗教是人的本质”,这种方法对马克思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费尔巴哈最大的贡献是使唯物主义重新回到王座。不过马克思也表示费尔巴哈过多强调自然而太少强调政治,所以他也努力修正费尔巴哈的理论,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对欧洲国家的社会政治结构作了深入研究。

1842~1843年间,马克思担任了《莱茵报》的编辑,一直在为《莱茵报》进行撰稿工作,所以这段时期他的理论活动就是针对当时德国的一些现实问题发表实时评论,马克思主要围绕出版自由、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及摩泽尔河沿岸地区的贫困等这些现实问题进行了研究。《莱茵报》工作期间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了解,让马克思对“物质利益”这一问题产生疑惑,也使他对之前坚持的理性国家观产生了质疑,开始深入到历史事实中去研究国家问题。对于“物质利益”这一问题,面对不同的社会现状和具体情况,马克思明显有着不同理解。比如在面对林木盗窃问题时他对林木所有者的私人利益是持批判态度的,而在另一个现实问题即摩泽尔河沿岸地区的贫困问题中,他是承认葡萄种植业经营者的私人利益的。正是对“物质利益”问题的理解存在困惑,同他之前的理论信仰存在矛盾,才引得他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总之,这段时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动了他哲学思想的变化,引导着他下一步的思想转向。

3. 克罗茨纳赫笔记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经历中遭到的物质利益难题使他“返回书房”进行了潜心的政治历史研究,其研究结果就包含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

根据马克思本人所做的标记,可以明确《克罗茨纳赫笔记》写作于1843年的7、8月份。《克罗茨纳赫笔记》总共有5册255页,主要是马克思对20多部有关国家历史研究著作和文章的摘录,这些著作从时间跨度上看涵盖了公元前600年来长达2500多年的人类历史,从空间上看涉及了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波兰等诸多欧洲国家,既有政治史也有经济史。对于《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内容,一是要对笔记本身的物理排版等进行分析,二是是要对其具体的文本内容本身进行研究。

依照笔记自然情况来看,马克思在每册笔记的第一页上都有做标记,这些标记表明了各册笔记的写作时间和编号,分析这些信息我们知道笔记本身并不是按照从第1册到第5册的顺序所写的,而是根据马克思的研究兴趣在7、8月份之间同时开展、交叉写作的。笔记第一册中发现了马克思对他所摘录的著作做的小标题,此外,在第二笔记本记载了摘录主题,而第四笔记本中还看到了马克思所做的主题索引,笔记摘录中所涉及的书目马克思也有记录。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其摘录内容是有思考和整理的。

《克罗茨纳赫笔记》是马克思研究国家政治历史事实的产物,其内容自然是国家的历史发展状况,但通过分析马克思的主题索引以及评述等具体的文本内容,也可以窥见马克思的写作目的和理论兴趣所在。从内容索引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关注三个问题,即国家问题,包括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以及国家机构的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财产和所有制问题;阶级问题,包括各个阶级的形成和阶级特权的起源 [2] 。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摘录了一大批重要的讨论国家政体、社会形式问题的专著,尤其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马克思的国家观和自由平等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都表明了他对国家政治问题的关注。这种关注与马克思当时面对德国社会现状寻求理想的国家形式的追求息息相关,也和他同时期所展开的另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具有主题上的一致性。

从整体来看,马克思在整个摘录笔记中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在第四笔记中却写下了一段较长的评论。这段评述如下:“在路易十八统治时期是国王恩准的宪法(钦定的国王宪章),在路易—菲力浦执政时期则是宪法恩准的国王(钦定的王权)。总之我们可以发现,主词变成宾词,而宾词变成主词,被决定者取代决定者……黑格尔这样把国家观念的要素变为主词,而把国家存在的旧形式变为宾词——但是在历史现实中情况恰好相反:国家观念始终都是国家存在的那些[旧]形式的宾词——他这样做只不过说出了时代的一般精神,他的政治神学。这里的情况同他的哲学和宗教上的泛神论的情况一模一样。非理性的一切形式这样一来都变成理性的形式” [3] 。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发现了黑格尔国家观思辨唯心主义的性质并对其展开了批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正如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关系一样颠倒了国家观念和国家存在的关系,比如宪法这一典型的国家观念,它的有效性不是由理论论证所肯定的,而是会随着具体的国家存在形势发生变化,历史事实表明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是不正确的。这一发现表面是他通过对法国宪法与国王的权力变化观察所得,背后却是他对历史史实的客观把握。同时这其中也可以看到费尔巴哈主谓颠倒方法对马克思的影响,他论证时所用的“主谓颠倒”方法与费尔巴哈如出一辙。

除此之外,在笔记中,马克思对于法国历史尤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这段历史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关注,这从法国大革命这段时期在整个笔记摘录中所占的篇幅就可以看出。在笔记的第一册中,法国史的摘录构成了这册笔记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摘录了14世纪以前的法国历史,法国的封建社会时期进行了研究。第二册笔记涉及了8本著作,其中4本是关于法国史的。第三本笔记是英国史,没有涉及法国史。第四本笔记摘录的历史著作也涉及了多个国家,但在8本著作中有5本是关于法国史的,另外还有一些相关的杂志文章。笔记本五中也多多少少涉及到了法国史的摘录。在这些法国史的摘录中,马克思对摘录了大量与法国大革命有关的引文,对这场革命的产生、中间的经过到革命的结果这整个过程以及其对全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记录,所以法国大革命这部分对马克思来说真的非常重要,也是基于对这部分历史的研究,促使马克思发现了革命机关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发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

4. 克罗茨纳赫笔记推动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第一次思想转变包含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是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从来不是一个天生的唯物主义者,在《莱茵报》时期 [4] ,他的哲学立场还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他所遵循的还是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在政治国家问题上也是相信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观。而当马克思深入接触到现实的社会“物质利益”问题时,便对他所信仰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原则产生了怀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也由此时展开。马克思专门写来批判黑格尔法和国家学说的著作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写于笔记的同一时期,两者写作先后顺序虽然尚且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它们在研究主题和内容上的一致性,也不可否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后半部分写作受到了笔记研究的影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变革开始的标志性著作,马克思在里面探讨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并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突破性结论,表现了马克思在进入一个新的思想阶段。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与《克罗茨纳赫笔记》有关,但是从研究主题和思想内容来看,两部著作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过程中存在一处明显的评述中断,而这一中断前后所讨论的问题与《笔记》中马克思少有的大段评述所关注的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关于国家观念与国家存在的关系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无论怎样论证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和同一,都是一种非批判性的神秘主义的做法,“由于这种做法,旧世界观成了某种不幸的中间物,它的形式不符合意义,意义也不符合形式 [5] ”,并且关注到了黑格尔哲学主谓颠倒问题,“所谓从属于这种意义的主体是不是这种意义的真正谓语,是不是这种意义的本质和真正实现,那么我们就能最彻底地摆脱这种幻想 [5] ”。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发现了黑格尔哲学的神秘性,从根本上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而这一论断是在中断之后,如果根据中断之前的思想逻辑来看,并没有得出这一论述。所以我们推断这个中断期间,马克思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在关注到现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之后,才得出了这种唯物主义的认识。正是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马克思认识到了钦赐宪章和钦赐王权,宪法和国王之间这种相互代替背后的现实因素,意识到了不是宪法这种国家观念的代表来决定国家的现状,而是国家历史的现实决定这种国家观念 。所以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马克思在研究具体的历史事件时已经意识到了历史现实的决定性作用,虽然他没有做出成熟明确的表述,但是“存在决定意识”这种唯物主义意识已经在萌发了。

基于《克罗茨纳赫笔记》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存在的影响证明笔记的推动作用只是其一,《克罗茨纳赫笔记》中本身就有很多唯物主义立场的话语表述。比如在对兰齐措勒《论七月事件的原因、性质及其后果》一书摘录时的这段表述“第一次可以看到由选民们选出的议员,他们想自己当选民,可以看到树梢培育出树根,泉水选择源头 [1] ”,而且这一摘录在马克思对兰克《历史政治杂志》摘录评述之前,同“主词变成宾词,宾词变成主词”的主谓颠倒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处。张一兵老师说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留下评论少的原因是刚进入历史学领域中的失语状态,笔者很认同,马克思正是在摘录的过程中不断受影响受启发继而形成新思想的,也是在大量具体历史事实中形成的对历史的逻辑把握和哲学话语。马克思在进行欧洲国家历史研究时,对于王朝发展和衰落的原因一直在关注。比如在第四笔记中摘录施密特《法国史》时关注到的法兰克王国的衰落,他摘录道“法兰克王国的衰落,部分是由于种族繁杂,部分是由于在那种社会状况下,观点和相互联系都非常狭小,只有小的集团才能比较紧密地团结起来,但是并没有共同的利益能够把广阔的王国的居民都联合起来 [1] ”,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关注到历史变迁背后的物质利益原因。

综上所述,《克罗茨纳赫笔记》对欧洲各国历史的研究使他了解到了大量的历史事实,让他能够深入到现实历史中去寻找历史进程的规律和国家问题的真相,也正是现实历史的支撑才让马克思得以实现向唯物主义哲学立场的转变。

5. 克罗茨纳赫笔记推动马克思转向共产主义

同样也是在《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学研究中,马克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发展的特征,也意识到了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这也推动了他之后彻底转向共产主义。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还在称赞代议制是一大进步,但是在《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摘录中已然关注到了代议制的局限性和虚假的人民主权。第四笔记中,马克思在摘录沙多勃利昂的《新建议》时看到了他对选举的不满“选举产生的君主国是在人民主权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是并没有同人民群众商量这种统治形式 [1] ”。在兰齐措勒的《论七月事件的原因、性质及其后果》中,看到的也是人民主权的欺骗性,“这种平等用对极其不同的关系和对象采取的平等态度,以极为愚蠢的方式加剧了它想加以消除的不平等”“关于主权的人民是否希望被人所代表,而且是怎样被代表的问题,甚至没有被提到人民面前,也没有经一致或大多数人投票决定 [1] ”。事实正是如此,无论是代议制还是立宪制,无论是小到行会还是大到国家,握有主权的只有少数人,而他们所实践的制度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受苦的永远只有穷人和小商人、小业主,而有产阶级则由于手里的金钱在参加政权进行统治,这是七月王朝的现状,法国如此,英国也如此。在对法国大革命这段时期资料的摘录中,马克思还记录了大量有关资产阶级同财产问题的联系的论述,认识到了资产阶级在面对私有财产时的悖论问题,他评价了1789年8月4日夜制宪会议的一些决议,认为“ [1] 这里有很大的矛盾,因为为了一方的被认为不可侵犯的财产,要拿另一方的财产来作为牺牲”。在这些真切的社会历史研究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统治真相有了新的认识,也促使马克思对当时接触到的共产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讨论了市民社会所实现的“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并得出了“人类解放”才是真正的人的解放的结论,同时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则阐明了实现“人类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只有无产阶级,这标志着马克思在政治立场上彻底转向共产主义,而这两篇文章的观点形成与《克罗茨纳赫笔记》对历史和国家政治的研究有很大关系,《论犹太问题》更是在写作中直接引用了马克思《克罗茨纳赫笔记》第五笔记中对汉密尔顿《北美合众国的人与风俗习惯》的摘录。

6. 结语

通过《克罗茨纳赫笔记》这一文本,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每一次的思想转变必然是有其理论内部的充分准备的。纵然这只是一组笔记,马克思没有在里面提出成熟完整的观点和理论,但它是马克思科学研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笔记中的资料收集首先就为马克思的理论提供了史料支撑,笔记的整理过程也是马克思思想萌发的过程,它对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这次转变的助燃剂,我们应该对《克罗茨纳赫笔记》的这一作用予以肯定。

参考文献

[1] 王旭东, 姜海波, 编著. 马克思《克罗茨纳赫笔记》研究读本[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11.
[2] 郝菲菲. 《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文献学考察[J]. 知与行, 2016(3): 140-143.
[3]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列著作编译资料资料(第12辑)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4] 邓安琪, 卜祥记. 《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历史学研究及其思想史意义[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6): 61-67.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第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