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语篇中动词重叠式“V了又V”的前景化功能
The Foregrounding Function of the Redundant Verb “V Le You V” in Narrative Texts
DOI: 10.12677/ML.2022.104087, PDF, HTML, XML, 下载: 312  浏览: 454 
作者: 杨丽娜: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V了又V”前景信息焦点语篇功能“V Le You V” Foreground information Focus Textual function
摘要: 在叙事语篇中,动词重叠式“V了又V”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其充当谓语的频率最高,充当定语和补语的频率居中,作状语的概率最低。当“V了又V”在所在小句充当谓语时,其强调达成结果所必须的重叠反复的动作或者表现动作行为本身是被强调凸显的,此时“V了又V”将其后信息或者动作本身标记为前景信息。本文将从叙事语篇前景信息特点、焦点与前景信息、语篇凸显功能及衔接功能与前景信息四个方面证明“V了又V”的前景化功能。
Abstract: In narrative texts, the redundant verb “V le you V” can be used as predicate, attribute, adverbial and complement. Its frequency of acting as a predicate is the highest, the frequency of acting as an attribute and complement is in the middle, and the probability of acting as an adverbial is the lowest. When “V le you V” acts as a predicate in the clause, it emphasizes the overlapping and re-peated action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result, 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ction itself is empha-sized. The action itself is marked as foreground information. This paper will prove the foregrounding function of “V le you V” from four asp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ground information, focus and foreground information, discourse salience function, cohesion function and foreground information.
文章引用:杨丽娜. 叙事语篇中动词重叠式“V了又V”的前景化功能[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4): 680-68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4087

1. 引言

动词重叠式“V了又V”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口语表达,由两部分组成:“V了”与“又V”,“V +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又 + V”表示动作的重复,通过对CCL语料库的语料进行穷尽式统计和分析,“V了又V”可分为三种形式:“V1了又V1”例如:看了又看、闻了又闻、想了又想……“V1了又V2”例如:卖了又买,来了又去、涨了又跌……“V1了又V2,V2了又V1”例如:好了又犯,犯了又好、吃了又吐,吐了又吃。其中第二种形式V1和V2没有任何关系,第三种形式中的V1和V2则存在相反关系,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V了又V”是呈现最多、使用最频繁的是第一种形式,所以本文主要讨论前V与后V相同的“V了又V”的前景化功能。

2. 叙事语篇的前景信息与“V了又V”的前景化

Longacre (1996)认为前景信息的特点是[+动态、+顺叙、+完整体],背景信息的特点是[+动态、+顺叙、-非完整体],也就是说前景信息有终止点,背景信息没有终止点 [1]。李晋霞(2017)提出变化动词在叙事语篇的前景信息中分布占优势,动作动词在叙事语篇中充当前景信息通常位于谓语中心位置,且离不开与其共现的凸显完整体的语法成分 [2]。

动词重叠式“V了又V”处于谓语中心位置时,能够进入V的动词通常是动作动词和变化动词,当变化动词进入该重叠式,该重叠式所在小句表义通常是强调凸显动作行为本身,此时动作行为本身是要表达的前景信息。例如:

(1) 走失的孩子被警察送回了家,孩子的父母谢了又谢。

(2) 雨下个不行,河水涨了又涨。

(3) 问题是她没有痊愈呀,病了又病。

以上三例中,“谢了又谢”“涨了又涨”“病了又病”凸显了动作行为程度深,是句子所要表达的重点信息。

动作动词可表现为完整体也可表现为非完整体,有较大的灵活性,当动作动词进入该重叠式,在小句中充当谓语中心语,其表现为完整体自然是标记前景信息,表现为非完整体时,则有后续句来提供这个动作的终止,使其成为完整体,标记动作之后的结果为前景信息。例如:

(4) 我瞪大眼睛将那几行字看了又看,当我确定自己并没有看错时,我感到更加疑惑。

(5) 他抱着孩子亲了又亲,然后同高铎夫妇含泪握别。

(6) 今天想了又想,没有别的办法才来的。

上例中“看了又看”“亲了又亲”“想了又想”这些动作本身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但其后续句中“确定没有看错”“含泪握别”“没有别的办法”让前面的动作停止,使动作有了终止点,凸显了其完整体特点,说明其标示的是前景信息。

3. 焦点与“V了又V”的前景化

所谓焦点,就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者注意的地方,是说话人赋予信息强度最高的地方。(徐烈炯、刘丹青1998)所以焦点自然的就成为前景信息。焦点可分为自然焦点(句尾焦点)、对比焦点、话题焦点,由于句子的信息编排往往遵循从旧到新的原则,所以一般句子的自然焦点位于句尾,至于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则通常有焦点标记来标示 [3]。

(一) 自然焦点与前景信息

在叙事语篇中,“V了又V”通常本身处于句末自然焦点位置,强调其语义凸显的作用。例如:

(7) 少安温柔地俯下身子,再一次紧紧抱住亲爱的人,在她那零乱得像沙蓬一样的头发上亲了又亲。

(8) 她经常来陪我聊天,一天接着一天,我们把有关洛山和维浦的话题说了又说。

(9) 父亲瘦高的身影却应声蹒跚于雪地上,向那卖烤白薯的炉前去……日子便这样过去了又过去。

以上三例中,“V了又V”均出现在句尾焦点位置,且是对V所表现的动作进行反复强调和突出,例(7)中凸显少安亲吻爱人很多次,例(8)凸显我们将话题多次谈论。例(9)凸显日子过去,时间流逝。

(二) 焦点标记与前景信息

焦点标记会直接出现在“V了又V”其后小句中,标记其后信息是焦点信息。例如

(10) 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11) 难怪我家那笨蛋有时候跟他吵架的时候都不说话,最近怎么搞的呢?是气候问题还是……感冒来了又来,都没有好过。

(12) 玉珊儿一颗心悬了又悬,只听见那黑无常大笑:“好,好,果然神药。”

徐烈炯,刘丹青(1998),范开泰,张亚军(2000)、方梅(1995)、都认为“连”是焦点标记, [3] [4] [5] 蒋严、潘海华(1998)认为汉语的焦点敏感算子有“也、还、又、都、只” [6]。上例(10)“连……也”具有凸显焦点的功能,例(11)中“都”具有凸显“一直”的功能,例(12)中的“只”具有凸显“只能”的功能。“V了又V”其后的小句直接出现具有凸显功能的焦点标记,从正面说明了这些小句具有前景信息的特点,“V了又V”具有前景化的功能。

4. “V了又V”的凸显功能与前景化

“V了又V”在叙事语篇中具有凸显功能,指“V了又V”在一个句子中要突出表达某些内容,引起听话者的注意,即是句子要强调的部分,能够凸显说话者的意图,这部分凸显的内容和信息就是句子所要传达的前景信息,并且由于它做谓语中心语,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说话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例如:

(13) 淋浴房弄好后,下水又不顺畅,我催了又催,到第二天的傍晚,安装工才姗姗来迟。

(14) 村里碰到什么花钱的事,高俊常总是划了又划、算了又算。

(15)《大地勃朗》是我所知道的感人最深的一出戏,读了又读,读到第三四遍还使人心酸落泪。

语言交际中的每个句子都要传递一定的信息,句子要传递的信息就是被凸显强调的内容,“V了又V”在句子中作为谓语中心语存在,而谓语部分通常就是句子要传达的信息,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V了又V”能突出说话人想要传递的信息,例(13)由于下水道不通畅,我多次催促安装工,但他们两天后才来,“催了又催”用来强调催了很多次,一直催促,说明安装工效率低下,句子要传达的信息就是由于安装工迟到拖延,所以我只能不断催促,同时凸显了我不满消极的感情色彩。例(14)中“划了又划,算了又算”在句中表示细致的计算,划和算都是高俊常发出的动作,用这两个动作来突出高俊常为了村里精打细算,细致负责的行为,同时展现了对高俊常的赞赏,凸显了积极的情感色彩。例(15)中“读了又读”在句中突出读《大地勃朗》戏剧剧本很多次,由于喜剧感人所以促使我读了又读,此处传达的是中性的感情色彩。

5. “V了又V”的衔接功能与前景化

语篇的衔接功能是指通过一定的连接手段将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逻辑连接起来,使得整个句子乃至语篇表达连贯。周卫红(2016)提到“V了又V”在句子中通常位于句子中间,在前后文之间起衔接作用 [7]。孙艺萌(2019)提出“V了又V”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顺承连接,一个是转折连接 [8]。

(一) 顺承连接

顺承连接通常是指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和逻辑关系表达出相关的信息,指一个接着一个说出连续的动作或者连续的事件,会有先后承继的关系,常见的有“从而,接着,就、便、又、于是、然后”等顺承连接词。根据句子信息编排的特点,句子中越靠后的信息越是要凸显的,“V了又V”表示顺承连接时,其后的信息自然是要凸显的信息,也就是前景信息。例如:

(16) 每到月尾,我就看到她把匣子打开,将钱抖出来,数了又数,然后仔仔细细的用条小毛巾包好揣到怀里,拿到庆生那儿去。

(17) 在那个时候,谁看得见她这个穷姑娘呢?她站在窗橱外看了又看,选了又选,直到完全选好了,方才走进店里去。

(18) 回到家里,我把鲜花插在墙上挂着的毛主席像的上面,拿着当选证书看了又看,又把它和你二哥和五弟的立功喜报比了一下,就禁不住大笑起来。

例(16)中“数了又数”前面半句是说她从匣子里拿出钱来的情况,后面半句是说她仔仔细细的把钱包好拿给庆生,“数了又数”在其中起到顺承连接作用,正是因为钱小心翼翼的保存在匣子里,可以知道这个钱很珍贵,才有了后来仔仔细细的包好送出的结果。例(17)上半句说的是她是穷姑娘经济窘迫,后半句说她选好了才进屋,“看了又看,选了又选”承接的是原因和结果。例(18)前半句是拿起证书,后半句是把它和其他人的立功喜报相比,“看了又看”承接的是拿证书和喜报相比这个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以上三例,“V了又V”后承接的都是事件的结果或动作的结束,自然是指向前景信息。

(二) 转折连接

转折连接是指句子或者语篇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展现的内容截然相反或者是相对的,中间就需要一些成分来帮助实现这种连接,使得表达变得顺畅。孙艺萌(2019)认为“V了又V”具有转折连接的功能,它可以表示事情或状态发生变化,从一个意思向另一个意思转变,强调凸显的是变化后的结果。 [8] 例如:

(19) 他等了无数个夜晚,终于熬到了要和心上人约会的日子,心上人却在接近下班前伯乐一通电话给他,告诉他自己临时要外派到外地对接客户,他盼了又盼的约会就这样泡汤了。

(20) 杉琦注意到她,抬起头来。“对不起……那些底片,我找了又找……怎么都找不到,你看看这个,你看,这些正片都不错喔!”

例(19)中说她临时到外地去对接客户,并且前面交代他终于熬到约会的日子,说明约会是事先已经约定好的,“盼了又盼”展示出他对这次约会的期盼,希望实现既定的约会,但是事实却是约会泡汤,与约定和期待的事实相反,“盼了又盼”在这里起到转折的作用,转折后的结果则是句子要传达的前景信息。例(20)中杉琦一直在找底片,他认为自己可以找到的,但是结果是怎么都找不到,找的预期和找的结果是呈现相反的关系,“找了又找”在其中承担连接前后相反关系的功能,位于“V了又V”后的“找不到”这个结果是整个句子要传达的前景信息。

6. 结语

在叙事语篇中,“V了又V”不仅可以作谓语,还可以充当其他的句法成分,本文主要从叙事语篇前景信息特点、焦点、凸显及衔接功能几方面讨论证明了它做谓语中心语时在语篇中实现的前景化功能,当它充当其他句法成分在语篇中实现何种表达功能,还有待我们继续讨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Longacre, R.E. (1996) The Grammar of Discourse. Plenum, New York.
https://doi.org/10.1007/978-1-4899-0162-0
[2] 李晋霞. 叙事语篇的“前景-背景”与动词的若干语法特征[J]. 汉语学习, 2017(4): 13-23.
[3] 徐烈炯, 刘丹青.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 范开泰, 张亚军.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 方梅. 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 中国语文, 1995(4): 279-288.
[6] 蒋严, 潘海华. 形式语义学引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7] 周卫红. “X就X吧”构式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16.
[8] 孙艺萌. 构式“V了又V”的功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