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价值取向呈现研究
Representation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DOI: 10.12677/CES.2021.95246, PDF, HTML, XML, 下载: 352  浏览: 63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罗红玲: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赵本喜: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材价值取向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Value Orientation
摘要: 从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出发,对大学英语教材中价值取向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教材呈现的价值观内容符合大学英语课程预设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但仍存在价值观内容比例不均、价值观部分内容有所缺失、价值观内容呈现方式无规律的问题。基于分析结果,该研究提出了教材编写与教材使用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tent and ways of presen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contained in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It is found that the values presented in the textbooks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preset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uneven proportion of values, the lack of values and the irregular presentation of valu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mpilation and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文章引用:罗红玲, 赵本喜.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价值取向呈现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5): 1471-147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5246

1. 引言

新时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人才培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与部署,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立德树人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大学英语教育是我国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外语教育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课程思政理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全过程,包括推动高水平教材编写、开展教材思政建设、发挥教材育人功能等方方面面。基于此,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价值取向进行梳理与分析,反思其中的经验与不足,以期对新时期外语教育改革做出有益贡献。

2. 大学英语教材价值取向研究现状与述评

2.1. 教材价值取向研究概述

国外关于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许多学者从批判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了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分配。例如,英国学者Young (1971)发现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受一定的经济政治制约,指出了教科书知识是为社会的共同利益或者说国家利益服务的 [1]。美国学者Apple (1979)分析了教科书知识的内容、选择原因及其背后的服务对象,发现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课程内容,人也是衡量课程知识价值的重要尺度,由此提出了“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问题 [2]。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针对不同学科下的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聚焦社会阶级、种族、民族、性别等价值取向,揭示了教科书中的社会控制和文化偏见。

我国对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吴康宁(1998)基于“课程的价值认可”和“课程的价值赋予”的概念,提出了教科书中的“数量差异”和“形象塑造”使教科书成为价值观念载体的论点 [3]。吴永军(1999)构建了包括“道德–政治”两大类目的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其中道德类目包括了“爱国、仁爱、科学、勤学、奉献”等24个子类目,政治类目包括“爱国、信仰理想、革命精神”等12个子类目 [4]。这一分析框架为众多研究者借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何文胜(2008)将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内容分为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世界、自然、其他”等八类范畴,每个范畴之下又进行了细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内容的定量分析,从而核实价值观范畴比例是否能有效符合既定的教学目标 [5]。近年来,国内关于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日渐增多,这些研究大多运用以上学者的分析模式,多围绕语文和历史等教科书,从中探讨教科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及价值教育的变迁与发展。

2.2. 外语教材价值取向研究概述

相比较而言,外语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还不多,大多散见于学位论文与学术期刊中。其中引用率较高的研究有:彭爱武(2008)运用数量差异、内容差异、形象塑造等分析方法,探讨了高职英语教科书中的价值取向,认为教材以外族文化为核心,本土文化有所缺失 [6]。时丽娜(2013)从历时的角度探究了从新中国建立以来至2002年间我国出版的各套大学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及其结构变迁,研究证实教材的价值取向受控于不同时期下的主流意识形态 [7]。吴晓威(2014)对我国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进行了详尽分析,发现教材中文化内容缺乏系统性,母语文化稍显缺失,文化内容与呈现方式结合单一 [8]。这些研究为我国外语教材价值取向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不足。现有研究大多从文化的视角对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进行探讨,并没有全面呈现出教科书中的价值结构与呈现方式。此外,现有研究大多仅就某一特定教材或某一套教材做小范围调查,缺乏大规模文本分析和实证分析;因时间所限,大多研究也未能与当前新时期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背景相结合,所得结论仍需做进一步的证实与深化。因此,本研究围绕大学英语教材价值取向的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探讨,并尝试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3. 大学英语教材中价值取向呈现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致力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呈现了哪些价值观念?

2) 我国大学英语教材是如何呈现价值观念的?

3.2. 分析方法

本研究借鉴前人研究,采取内容分析法对教材中的价值取向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以我国高校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量较大、使用广泛、具有一定影响力且具有代际历时性的六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教材每个单元中的Text A作为分析文本,进行基于内容分析的价值取向呈现研究。选取的六套教材包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修订本)和《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核心英语》、复旦大学出版社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1世纪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

本研究以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英语课程预设的价值观内容。《指南》(教育部2017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9];2020年修订版《指南》又进一步提出:“教材内容选择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培养具有前瞻思维、国际眼光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10]。据此,笔者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参照吴永军、何文胜等学者的分析模式,构建了由个人、社会、自然三大维度及其维度之下的十四项价值观类目构成的大学英语教材价值取向分析框架。通过主题分析以及价值观类目比例来考察教材是否传递了大学英语课程预设的价值观,具体的价值取向类目内容如表1所示。

为了探讨教材中蕴含的各类价值观内容的呈现方式,本研究对教材文章的体裁以及主题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即文章通过怎样的呈现方式来传递价值观内容。通常来说,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以及抒情等。以叙述描写为主的记叙文通过记事写人来反映中心思想,隐性传达特定价值观。以说明介绍为主的说明文通过介绍事物的特征、本质、功用等,直接呈现事物的特定价值观。以论证事理为主的议论文则通过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式来以理服人,并直接或间接地传达特定价值观念。此外,还有一类文章通过塑造特定人物形象、展现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与优秀品质,通过人物示范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鉴于此,笔者将此归纳为叙事明理、议论说理、直接说明、榜样示范等四种主要呈现方式。

Table 1.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value contents represented in the textbooks

表1. 大学英语教材价值取向内容分析统计表

4. 研究发现

4.1. 基于教材价值取向内容分析的发现

上述六套教材总计24册,共有240篇Text A文章。对这240篇文章进行基于结构化类目量表的分析与统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教材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内容有以下特点。

4.1.1. 教材呈现的价值观内容符合大学英语课程预设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

从整体上看,六套教材全面体现出了各类价值观内容,基本符合大学英语课程预设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如表1所示,涉及人与自我维度的价值观内容共78条,占比为32.5%。其中人生价值观内容共19条,占比7.9%,主要包括了人生价值、人生抉择、人生追求等内容;自我价值观内容共34条,占比14.2%,主要包括了自尊自律、自强自立、乐学善学、积极进取、高尚情操、自信乐观、坚毅勇敢等内容;生命价值观内容共20条,占比8.3%,主要包括了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珍惜时间等内容;审美价值观内容共5条,占比2.1%,主要包括了自然之美、语言之美、心灵之美等内容。

涉及人与社会维度的价值观内容共134条,占比为55.8%。其中道德价值观内容共20条,占比8.3%,主要包括了仁爱谦让、孝老爱亲、诚信友善、敬业奉献、承担精神、知恩感戴等内容;人际价值观内容共23条,占比9.6%,主要包括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与他人之情等内容;政治价值观内容包括了政治法律类29条,占比12.1%,经济科技类29,占比12.1%,以及国际理解类6条,占比2.5%。政治法律类主要包括了自由平等、社会发展与进步、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社会行为规范等内容;经济科技类主要包括了经济常识、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商务管理、金融消费等内容;国际理解类主要包括了世界和平、国际合作与发展等内容。文化价值观内容包括了历史文化类22条,占比9.2%,跨文化交际类13条,占比5.5%。历史文化类主要包括了民族文化、历史地理、历史古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事件、风土人情、代表性节日等内容;跨文化交际类主要包括了语言文化、多元文化、文化差异与对比、文化理解与认同等内容。

涉及人与自然维度的价值观内容共28条,占比为11.7%。其中科学价值观内容共15条,占比6.3%,主要包括了科普知识、科学态度等内容;环境价值观内容共8条,占比3.3%,主要包括了热爱自然、保护地球与环境等内容;生态价值观内容共5条,占比2.1%,主要包括了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从数据可知,六套教材呈现的价值观内容重点突出,这与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即既要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也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能够满足国家、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在三大主价值观中,重点突出了人与社会维度的价值观内容,其次是自我层面,对自然层面的关注较低,但三大维度均有体现。在这三大维度之下的十四项价值观类目中,自我修养类、健康生活类、道德品质类、人际关系类、政治法律类、经济科技类、历史文化类均达到了20条以上,占比相对较大。可见教材编者旨在培养学生更好地关注社会现实,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勇于承担的精神;呼吁学生关注自我的修养与品格的修炼,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素养。

4.1.2. 教材呈现的价值观内容仍有待进一步合理规划与补充

通过对各类价值观范畴的梳理,六套教材呈现的价值观内容结构比例差距较大,分布无明显规律。在三大主价值观范畴中,人与自然维度的价值观内容占比偏少,仅为11.7%,与占比为55.8%的社会维度价值观内容比例相比差距大,安排不合理。在21世纪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是人类共同面对的责任与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此背景下,大力呼吁当代大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深刻践行生态伦理观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大学英语教材在传递与培养人与自然维度的价值取向上有待进一步改善与规划。

在三大主价值观范畴之下的十四项价值观类目中,除了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比例偏小外,审美情趣、国际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比例也都不高。审美情趣的比例仅为2.1%,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作为高校人文通识课程,大学英语仍需科学设计相关内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审美素养,在美育中健全人格、陶冶情操。

此外,教材中国际理解内容比例相对较小,占比为2.5%。国际理解是指“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11]。这一理念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后被纳入我国教育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中,是中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然而,数据表明,大学英语教材中国际理解主题内容有所缺失,弱化了学生国际意识以及国际协作精神的培养。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跨文化交际内容偏少,这也是非常不合理的安排。240篇文章中跨文化交际类文章13篇,占比仅为5.5%。其中有10篇文章与文化差异有关,2篇文章与语言文化有关,只有1篇文章与文化理解与认同有关。从数量比例上来看,教材中的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意识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等内容并未进行合理规划。这显然与《指南》要求不符。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价值取向重心逐渐从读写能力到人文素养教育转变。例如,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提出要借鉴和吸收国外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指南》,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且强调要充分挖掘人文内涵。最近教育部修订的《指南》(2020版)更是将课程思政纳入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中。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大纲的变化趋势来看,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显然还未跟上大纲的新趋势、新要求。

4.2. 基于教材价值取向呈现方式分析的发现

通过梳理文章的体裁和主题表现方式,240篇文章被大致分为了四种表现方式,分别为叙事明理法、议论说理法、直接说明法和榜样示范法,其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modes of values represented in the textbooks

表2. 教材价值取向的呈现方式统计

表2中这四种呈现方式的比例来看,议论说理法比例最大,占比36.3%,其次为叙事明理法,占比30.8%,第三为直接说明法,占比23.3%,最后为榜样示范法,占比9.6%。教材中寓理于事的叙事明理法,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榜样示范法属于隐性渗透价值观的方式;以介绍为主的直接说明法属于显性传达价值观的方式;而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的议论说理法则属于直接或间接地传达特定价值观的方式。从上述数据来看,教材中价值观呈现方式多元且全面,教材课文中价值观内容体现了外显与内隐相结合的灵活呈现方式,符合课程思政“育人润无声”的融入理念与方法。

然而,该表也反映出教材中价值观内容呈现方式无规律可循。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教材内部纵向比较,课文中叙事明理法、议论说理法、直接说明法和榜样示范法等价值观内容呈现方式都没有一定的编排规律。例如,四种呈现方式中,榜样示范法所占比例最少,仅9.6%,且新编大学英语4册教材中均未出现榜样示范法的呈现方式。可见,编者在教材规划之初并未从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精心安排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5. 启示与建议

在研究结果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未来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提出以下启示和建议。对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者,本研究提出以下启示与建议。

5.1. 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者的启示与建议

对于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者,本研究提出以下启示与建议:

第一,依据最新《指南》(2020版)对教材中价值观内容比例进行调整与改进。这六套教材中使用最广,出版时间最近的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出版于2015年,距今已有6年。在此期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新时期教育工作做出了新部署、新要求。目前,这些新变化、新要求已经被纳入了最新修订的《指南》(2020版)之中,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要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发挥作用,要把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人文精神。这一指导思想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教材中应有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然而,数据表明,现有教材并未充分体现应然价值观取向。例如,数据表明,在这六套教材中,国家认同这一价值观并未得到充分体现,这显然不利于外语课程思政的开展。教材编写者应依据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红色资源、时政热点等,适当改进教材中不同价值观内容比例,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精品教材。

第二,依据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特点,对教材中价值观内容的分布与呈现方式分布进行合理规划。叙事明理和榜样示范主要通过讲故事、塑典型的方式来展示某一特定价值观,其优点在于通过具体事例来打动读者,既避免了直接说教又简单易懂,还能产生情感共鸣。这种价值观表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简单易懂,适合大学英语初学者,因此可将相关文章安排在第一、二册中。反之,议论说理则是通过对某一观点或问题进行论证调查、思考讨论的方式来呈现某一特定价值观,旨在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锻炼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合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习者,因此可将相关文章安排在第三、四册中。总之,教材编写者应依据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特点对教材知识信息进行选编,做到由简到繁、由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循序渐进地配置教材知识。

5.2. 对使用教材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启示与建议

对于使用教材的大学英语教师,本研究提出以下启示与建议:

第一,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自觉开展基于教材的价值观教育。教师不仅要重视自身的专业素养,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主动探索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如上所述,大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价值观内容。如果教师育人意识不强、缺乏人文素养底蕴、不主动探究教材中传递的价值观、不善于捕捉课堂育人时机,教学就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以及思想政治素养,为自觉践行价值观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在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切实有效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第二,重视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强化教材价值观教育效果。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材内容多涉及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政治体制、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等内容。要充分发挥教材价值观教育实效,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与挖掘。教师可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巧妙运用跨文化比较的方式来拓宽教材外延,通过文化比较、制度比较、价值比较、信仰比较等来进行基于文本内容的跨文化比较与价值观思辨,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外语教学之中。此外,教师还应避免灌输式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考虑如何润物无声地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与渗透。教材中的价值观内容呈现或隐性或显性,但没有教学的介入,无法与学生进行直接互动。因此,教师还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如表演、辩论、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交际情景中去完成语言学习任务、进行思维训练、反思人生价值观,从而将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语言学习全过程,真正做到价值观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和统一。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意识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020SSD0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Young, M. (Ed.) (1971) Knowledge and Control. Collier-Macmillan, London.
[2] Apple, M. (1979)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Routledge, London.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241219
[3]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18-322.
[4] 吴永军. 课程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70-180.
[5] 何文胜.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156-162.
[6] 彭爱武. 高职院校英语教材价值取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7] 时丽娜. 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与大学英语教科书选材[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13.
[8] 吴晓威.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及其呈现方式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 [EB/OL]. http://wgyxy.wnu.edu.cn/info/1042/1940.htm, 2020-08-03.
[10] 何莲珍.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 外语界, 2020(4): 13-18.
[1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