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在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
A Study on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Good Family Tradi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Teenagers’ Ideological Character
DOI: 10.12677/ASS.2024.133196, PDF, HTML, XML, 下载: 27  浏览: 6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高 爽: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优良家风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Good Family Tradition Teenagers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Character
摘要: 家风,是家庭成员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家庭风尚,集中体现了家庭的整体精神风貌。优良家风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育、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理想信念的坚定和道德行为的规范,总能帮助青少年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总能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的过程,就是其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认知、感化为自发的情感认同、强化为稳定的道德意志、深化为自发的行为实践的过程。为此,新时代背景下,以优良家风来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格涵育,需要从家庭入手,用日常言行的教化作用提高青少年的价值认知,用春风沐雨的浸润作用培养青少年的情感认同,用家规家训的约束作用锤炼青少年的道德意志,用行为习惯的认可作用培养青少年的行为实践,着力推进新时代家风建设,保障青少年全面健康地成长成人成才。
Abstract: Family tradition is the value concept and family fashion formed by family members in the long-term life practice, which embodies the overall spiritual outlook of the family. Good family tradi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eenagers’ mental health, the formation of correct val-ues, the firmness of ideals and beliefs and the norms of moral behavior, which can always help teenagers to take the first step in life and always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character cultiv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nalizing it into correct value cognition, influencing it into spontaneous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strengthening it into stable moral will, and deepening it into spontaneous behavior practic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o cultivate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 of teenagers with good family trad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the family, improve the value cognition of teenagers with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daily words and deeds, cultivate their emotional identity with the infiltration effect of spring breeze and rain, and temper their moral will with the binding effect of family rules and family training. The recognition function of behavior habits should be used to cultivate the behavior practice of teenagers,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tradition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ensur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growth of teenagers into adults.
文章引用:高爽. 优良家风在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3): 135-14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3196

1. 引言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如今,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关键期,优良家风是其养成正确价值观念和塑造健全人格的有力载体,家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未来成长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家庭结构的变动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家风在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中的地位出现了弱化趋势。在此背景下,深刻认识优良家风对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的价值,把握其对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的路径,对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家风文化、解决新时代家庭难题、塑造青少年的健康心理与良好道德品质、培育时代新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优良家风的相关研究概述

我国古代非常讲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对家风建设极为重视,建立良好的家风和门风等优良文化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所以我国在很早时期就对家风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名人名家的家训家书的研究。学界关于家风方面的文章大量涌现,对优良家风的功能和青少年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当前学界关于家风对青少年涵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家风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二是分析家风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三是分析新时代家风促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用。总体而言,已有文献为优良家风在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提供了文化分析视角与逻辑思路。同时,现有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一,大部分研究集中于传统家风的价值研究,就新时代家风的价值研究较少,把新时代的内容融入优良家风中的研究较少。其二,大部分研究落脚点主要放在青少年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上,较少关注优良家风对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其三,现有研究中关于优良家风是如何影响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研究得不够深入,优良家风作用于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的规律还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基于此,文章以优良家风为具体研究内容,融入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家训家规,来深入挖掘优良家风作用于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的过程和规律。以青少年的思想品格涵育为落脚点,在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个维度与优良家风中找到契合点,以此来寻找优良家风在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的实现路径。

3. 优良家风在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中的价值

家庭为“本”,承载着家风与家教,家庭的出现使家教的运用和家风的树立成为可能。家教为“策”,具有引导性和约束力,对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具有重要作用,是维护家庭稳定和塑造家风“形”与“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家风为“魂”,是一种家庭氛围和道德风貌,比家教更为隐蔽,是家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是维系家族长期稳定运行的精神纽带。家庭、家教、家风三者相伴而生、相互依存、互相支撑,伴随着亲情性、启蒙性、约束性和持久性特点,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思想品格涵育,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具有基础性、引领性意义。

3.1. 优良家风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育

青少年在步入学校和社会之前,都是处于家庭这个基本土壤中,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基础的。其中良好的家庭氛围是良好家教家风的重要体现,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石。在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中,父母互相体谅包容,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对青少年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这使得青少年也愿意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恤他人,有效增强了青少年的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父母主张民主,遇事会与青少年共同探讨,尊重青少年的意见建议,这有利于塑造青少年乐观、开朗和自信的个性。当青少年犯错误时,父母会从关爱保护的角度出发,俯下身来与青少年平等地交流,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父母引导青少年去认识错误,让他们知道犯错误是正常的事情,要学会反思,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去责备和羞辱他们。这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促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进而使青少年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促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到长足发展。

3.2. 优良家风有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家庭是青少年教育的第一位场所,优良家风是一个家庭中隐性的资产,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在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中对青少年灌输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青少年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其社会化转换尚不完全,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还相对较弱,常常被好奇心引导着去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是对是错,以及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有时候,青少年可能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就需要父母的教导和引领。拥有正确观念的父母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教导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灌输了正确的对错观念,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经过长时期的心理认同,这些价值观念将成为青少年终身遵循的行为指导。

3.3. 优良家风有助于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坚定

对于青少年而言,正处于从儿童发育到成人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理想信念是其是重要的人生底色,也是其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在拥有优良家风的家庭中,父母尊重青少年的向往和追求,引导他们为理想的实现来制定各个人生阶段的目标,为青少年的理想保驾护航。同时新时代优良家风继承并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一体理念,教育青少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道理,引导青少年增强爱国的情感。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中,父母向青少年讲述爱家爱国的故事,引导他们了解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优良品质,用先辈的精神激励他们,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国”的种子,这使得青少年逐渐有了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3.4. 优良家风有助于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规范

优良家风是家庭、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风尚,其中家规家训作为家风的承载形式,有着重要且特殊的道德约束力。在古代家庭中要求每位家庭成员都要遵守家规,牢记家训。现代社会中家风严谨的家庭也要求家庭成员牢记家训,或把家风家训日常化,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青少年的价值观不稳定,自律意识较差,迫切需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1] 《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 良好的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在青少年有一些道德失范行为或不法行为的冲动时,优良家风在关键时刻就会起到警醒和约束作用。

4. 优良家风在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过程中的问题

家风伴随青少年一生,是保证其健康成长,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源泉。但是,优良家风在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中出现了家风建设主体缺位,家教理念和方式出现偏差,家风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这使得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各种问题事件频发,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任务提出了极大挑战。

4.1. 家风建设主体缺位,示范教育能力降低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青少年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得优良家教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其一,因家庭关系的不稳定或不和谐,部分青少年缺失家庭的关爱,在情感上极其敏感和脆弱,形成了惧怕和孤僻的心理,甚至产生悲观厌世、自暴自弃的人生态度。其二,部分父母忙碌于工作,将青少年的教育权全权交给学校,在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中严重缺位,这就弱化了家庭的教育功能,使得家庭教育越发边缘化。其三,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家风建设及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至关重要,然而部分父母因工作或生活压力等原因,在思想观念上消极虚无,随之把这种情绪带入家庭中,使得家庭环境中充斥着负面内容。

4.2. 家教理念和方式出现偏差,重智轻德现象凸显

要建立良好的家风,家长必须不断提升自我教育意识,革新教育理念,并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父母过于注重智力教育,却忽视道德教育,无法以身作则,导致家庭内部缺乏凝聚力,使得家庭成员难以团结一心,给家风建设与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带来严峻挑战。其一,在现代社会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父母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片面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的重心逐渐由德育向智育倾斜,只重视孩子的智育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在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家风家教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和片面化。在这种教育理念的灌输下,青少年也唯成绩是从,思想上出现道德滑坡,德行上出现偏差,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二,大多数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虽然都是积极主动的,但往往在方式上存在不当,制约着青少年的思想品格涵育。例如,在许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事事以青少年为中心,为青少年提供无所不到的保护,过于偏袒和纵容他们,而忽视管教,使得青少年出现意志薄弱和贪图享受等消极心理;相反也有一些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些父母对经常青少年施加语言或行为暴力,动辄对孩子发号施令甚至打骂体罚,这就造成亲子关系恶化,使得青少年形成胆小、自卑性格,缺乏自信和独立性。

4.3. 家风教育功能弱化,实效性难以充分发挥

在中国传统社会,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稳定的道德环境下,优良家风在家族中代代传承。然而,如今青少年所处的道德环境和接受家风文化的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家风传承带来了挑战。其一,随着文化的交融,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进一步传入我国,文化价值呈现出多样性特征。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随着文化的传入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这与我国艰苦奋斗、淳朴厚重、以德为先的传统家风文化相背离。其二,青少新锐、自我,有鲜明的个人主见,他们通过网络这一途径接受了多元文化的熏陶,但同时也受到了扭曲、病态信息的误导。这对于增强家庭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父母在家风建设和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带了负面影响。其三,现如今的社会环境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与传统价值观相违背的行为,如过分追求物质财富、道德沦丧及实用主义等等。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影响并侵入我们的家风和教育观念之中,部分家长对于崇高的品行和人性的美好逐渐失去了向往,反而更热衷于追逐钱财和个人利益。这不仅削弱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力量,也让年轻一代对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产生了质疑。

5. 优良家风在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中的实现路径

郑富兴先生认为,品格是体现一定道德规范,是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成分的道德习惯 [3] 。相较于民风和社风文化,优秀家风具有独特的实践性和深入性特点。它的实践性在于它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可以在日常生活里被实施,而没有离开实际行动的家庭教育内容。此外,它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传递层面,而是通过增强感情联系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实现“善良”“和谐”的目标。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如何利用优良家风的独特性去引导青少年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转变,以发挥优良家风对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的潜在作用。

5.1. 用日常言行的教化作用来提高青少年的价值认知

优良家风是通过父母对青少年的亲身示范、耳濡目染、日常训诫等来进行的,这种熏染和教化对于青少年道德认知和善恶观念的形成具有启蒙性,并对其将来发展有定向性和长久性作用。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的时候,父母就用那些简单且极易判断的词汇“好人”或“坏人”来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评价产生影响。培养青少年的善恶意识看似简单,但其背后的原因是亲人的信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乃至影响其一生。“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 [4] 父母作为青少年的血肉至亲,其对青少年的教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父母要用日常言行的教化作用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其一,秉持厚德启智的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少年重视品德的价值取向。父母要明确“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唯知识论”的错误教育观念,将德育与智育并重,并将德育作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把美好的道德观、正确的是非观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通过日常言行灌输给青少年。其二,选择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在启发引导中培养青少年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一方面,父母要重视与青少年之间的平等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另一方面,父母要对青少年怀有包容心,在青少年遇到问题时,父母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值得注意的是,宽容和情感温暖并不是说溺爱和迁就,而是严慈相济,在方法措施上要留有余地,把握涵育的适度原则,以爱为动力培养青少年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其三,丰富系统全面的教育内容,在耳濡目染中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善恶观念。一方面,父母要广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向青少年传递互帮互助、热情待人、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等向上向善的理念。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内容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5.2. 用春风沐雨的浸润作用来培养青少年的情感认同

优良家风是前辈或者对晚辈的关心与呵护,或者用自身的行善、孝道、憎恶行为来示范后代,在这样的亲情氛围中去培养子孙的道德情感。因此,要营造良好的家风文化氛围,用春风沐雨的浸润作用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其一,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提升青少年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一方面,要保证家庭结构的完整和稳定,家庭内部成员要互帮互爱、相互扶持、同甘共苦,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使得青少年在充满爱和关怀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在情感上对家庭作为心灵休憩的港湾产生认同感。另一方面,父母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曾经有一则名为《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在电视上播出,讲述了一个妈妈如何耐心地帮孩子的奶奶洗脚的故事。当这位妈妈给孩子的奶奶洗完脚后,却意外地看到自己的孩子正吃力地端着一盆水,并用一种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来洗脚”。正是父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才触动了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最直接、最明显的行动引领。其二,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认同感。学校要把家风家教元素融入校园活动中,积极开展有关家风家教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家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对家风文化的道德认同。其三,打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感。当前,大部分青少年热衷于媒体工具,对于手机、电脑的使用率呈上升趋势。根据这一现象,可以加强各类媒体对于家风家教故事、人物事迹等的宣传,将各种文章、视频和图片等推送到青少年经常关注的网络平台。还可以围绕家风家教题材打造一系列节目、公益广告、微电影、小视频等,营造出重视家风的社会舆论氛围,使青少年无时无刻地浸润在家风文化中,从而引发青少年的思考和共鸣,唤醒青少年文化基因中的道德自觉。

5.3. 用家规家训的约束作用来锤炼青少年的道德意志

《淮南子·诠言篇》中讲:“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由于大多数青少年的价值观还不够稳定,自律意识较差,迫切需要来自外界的约束。家风家教是通过严厉的家规家训来束缚青少年的道德行为,锤炼青少年的道德意志。“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4] 要用家规家训的束缚作用来及时纠正青少年错误的价值观念,约束青其道德行为,锤炼其道德意志。其一,坚持正确合理的家规约束原则。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发挥家规家训的束缚作用时需要注意几点原则:坚持目的性原则,即父母要明确惩罚只是手段,惩罚是以教育和引导为目的;最后,坚持统一标准原则,即约束性规范也应当适用于父母,对于父母和青少年,坚决不能采取双重标准,否则就很难得到青少年的信任和理解。其二,建立合理的家规约束机制。一方面,“监督是约束力的灵魂。” [5] 在家风建设中,需要充分发挥监督约束的作用,及时关注青少年思想品格的涵育情况,监督他们是否按照规矩来办事。如有些家庭中规定“做人必须要诚实守信”“必须尊老爱幼”“必须要踏实勤奋”等,父母要督促青少年按照这些标准长期执行下去,以此形成稳定而坚韧的道德意志。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警示约束的作用,在家风家教中明确提出“不能”或“禁止”从事的行为。比如,“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言而无信”“不能铺张浪费”等。通过警示来告知青少年哪些事情是被允许的,哪些事情是不被允许的,从而在他们心目中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除此之外,当青少年做错事或违反家规家训时,要适当采用惩罚的教育方式来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针青少年所犯的不同程度的错误,可以采用口头惩罚、物质惩罚、劳动惩罚等来纠正。

5.4. 用行为习惯的认可作用来培养青少年的行为实践

“父母教育青少年,积极的鼓励与暗示比消极的命令好很多。” [6] 在家风建设中,父母对青少年优良品性的及时认可和适当鼓励会使青少年体会到被认可的愉悦心情,从而促进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行为实践。因此,家风家教的这种认可,是培养青少年思想品格和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其一,设立家风追求的目标,加强对青少年优良品行的激励和认可。父母应设立家风追求的目标,并对青少年为达到目标而付出的行动给予情感上的认可或物质上的激励,引导青少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提高自身道德行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古代,大多数家庭都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为家风的目标,激励子女发奋读书考取功名。但需要注意的是,目标的设置要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其二,加强体验式教育,帮助青少年把正确的价值认知转化为行为实践。一方面,父母应主动安排一些有目的的实践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对青少年进行积极引导和鼓舞,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进行实践,并且在实践中逐渐认同价值观。比如通过看望敬老院老人、给山区孩子捐献书籍与衣物、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等,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的了解,同时也让青少年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幸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感受行动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没有完全成熟,为了更好地使青少年对价值观进行认同,需要父母帮助青少年在实践后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例如在进行实践参观活动后,父母应主动询问今天的参观有什么感悟,鼓励青少年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当进行实践比赛后,表扬他们做的好的部分,帮助他们反思做的不足的地方,并在以后的行为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此引导青少年真正把道德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 结语

总之,优良家风代表着一个家族或者家庭的道德标准与生活规则,它会一代又一代地被传递下去。家庭作为社会的构成元素,也是个人成长的教育场所,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拥有优良家风,那么青少年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一来整个社会风气自然变得更好。“从家风家教的角度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说是抓住一个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关节点或扭结,这既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也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 [7] 所以,新时代背景下,要以优良家风来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格涵育,着力推进新时代家风建设,保障青少年全面健康地成长成人成才。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第22批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对青少年思想品格涵育的研究”,项目编号:22C331。

参考文献

[1] 马刚, 胡沁. 以家训正家风——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J]. 中国德育, 2018(7): 15-19.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 郑富兴. 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4] 颜之推. 颜氏家训[M]. 吴玉琦, 王秀霞, 译.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
[5] 阎剑平. 约束管理[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
[6] 陈鹤琴. 家庭教育: 怎样教小孩[M]. 北京: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1.
[7] 吴龙全. 家风家教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