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购物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元素分析——以多伦多市西皇后西街为例
Four Elemen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und in Local Shopping Streets—Taking Toronto’s West Queen West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4.132178, PDF, HTML, XML, 下载: 46  浏览: 103 
作者: 王晏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伦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认同遗产保护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ronto UNESCO Local Identity Heritage Protection
摘要: 本文以多伦多西皇后西街为例,借助个人采访、实地观察获取的一手数据及媒体采访获取的二手数据,分析了购物街对展示当地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首先,分别探讨当地购物街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元素:审美、集体记忆及城中村模式对所在社区的影响;其次,本文认为这三个元素忽略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性,因此,建议将“保护而非禁锢”(“safeguarding, without freezing”)作为当地购物街塑造非物质遗产的第四个重要元素。这四个元素的结合不仅确保了当地购物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者的地位,而且可以成为评估购物街是否应纳入保护框架的标准。
Abstract: Using Toronto’s West Queen West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uses personal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data collection, to analyz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und in local shopping streets. Building upon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ree ways in which local shopping streets shap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 aesthetics, 2) collective memory, and 3) the urban village model. This paper then suggests the three proposed ways exclude the necessary element of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e; thus, the element of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concept of “safeguarding, without freezing” should be included as the fourth way local shopping streets develop and shap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four elements not only secures local shopping streets as produce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serves as criteria to determine whether a shopping street is one in need of protecting.
文章引用:王晏琳. 以购物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元素分析——以多伦多市西皇后西街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2): 1315-132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2178

1. 引言

自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UNESCO”)组织召开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下简称“非遗”)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众多文化研究关注的焦点 [1] - [6] 。中国从2004年左右开始重视制定和执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政策,新时代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是侧重关注领域之一,本研究正在此视角下,分析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当地购物街如何创造和塑造非遗,以及购物街为什么应该被纳入“非遗”的定义中。

当地购物街通常被人们视为打发时间或完成购物的杂乱区域或旅游景点。购物街的艺术、文化和休闲属性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但其在无形中推动了游客和周围环境之间产生潜意识的互动,对不同人群间的交流产生了影响。居民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和依赖看似平凡,但这种日常交流是构成当地非遗形成的一部分 [7] ,并对提升当地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认同感有很大影响。

尽管当地购物街拥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并对当地人群的幸福感有正向影响,但它们很少被认为是创造非遗的场所。从购物街作为文化空间的角度来看,它创造的非物质文化不属于“传统”的五种非遗类型1 [8] 。可能对许多人来说,保护从平凡和随意的空间里产生的无形事物,而不只是保护传承下来的传统或艺术,是一个新的尚未被充分理解的非遗保护理念,但这个理念的重要性和接受度正在增长。越来越多的文化学者已经达成了共识,认为购物街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包括购物街创造的遗产和社会实践,应该被UNESCO认可为正式的非遗类型。购物街创造的非物质文化符合UNESCO定义的非遗所包含的四个元素:首先,非遗应该传统的、当代的,并在同一时期是活态的(traditional, contemporary and living at the same time),而购物街融合了过去和现代文化群体的元素,实现了独特的审美主体。第二,非遗具有包容性,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inclusive and contributes to social cohesion)。街区具有集体记忆,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并通过现在将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第三,非遗具有社区代表性(representative of its communities),以及第四,非遗被社区认可(recognized by the community) [9] 。通过城中村模式的运作,购物街满足第三个和第四个元素,能够服务于大量的当地社区居民而不只是陆续进进出出的游客。这个模式让街区与居民之间产生一种亲密感,使经验和故事在社区中保持了原生化、代表性,并扎根于社区。

除了满足UNESCO的定义之外,购物街与“传统”的非遗类型一样,创造的遗产可以由后代传承下去,并保留社区的认同和故事。Zukin提出,购物街通过三个主要元素2塑造非遗,但没有突出街区对遗产的传播能力。非遗的一个关键元素,是能够以相关的、可访问的和可以被重建的方式,传播文化遗产到下一代,否则遗产就有消失的风险 [10] 。不考虑购物街是否甚至如何满足非遗的传播性条件,不仅是忽略了非遗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忽略了购物街对创造非遗的潜力。因此,本文提议把UNESCO认可的“保护而非禁锢”(“safeguarding, without freezing”)概念作为购物街塑造非遗的第四个元素,即传播遗产的能力。

本文以加拿大多伦多市西皇后西街(West Queen West)为例,分析购物街如何通过四个元素:审美、集体记忆、城中村模式和传播能力,展现购物街创造非遗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了解西皇后西街的运营、历史、故事和当地身份,研究分析了六位企业主的邮件回复、西皇后西商业改进区(Business Improvement Area—BIA)的协调员赛萨克(Rob Sysak)和科技公司的访谈、研究者自己的观察以及与路人的一些对话。研究支持应该拓宽非遗的定义,从而涵盖购物街创造的社会实践和生活方式。购物街应该被视为创建非遗的重要基础,它们的重要性超出了它们的休闲外观。购物街需要在遗产保护框架中得到关注和考虑,以确保当地的身份象征和故事具有代表性和传播性。

2. 案例选择:多伦多市的西皇后西街(Toronto’s West Queen West)

Figure 1. Location of West Queen West from Bathurst St. to Gladstone Ave., photo from Google Maps

图1. 西皇后西,从巴瑟斯特街到格莱斯顿大街,来自谷歌地图

西皇后西跟周围环境有所区别,形成了很独特的环境感,让居民和游客感觉是可以远离大城市并得到休息的地方。除了购物街,西皇后西拥有悠久的历史,是20世纪90年代多伦多著名的艺术和文化中心之一,至今仍继续融合和支持多伦多市当地艺术和文化群体的作品。尽管主要是一条购物街,但由于存在与街道接壤的住宅区及迎合周边地区的商业和服务,它也被称为一个“街区”。

西皇后西是皇后西街沿线的三个大路段之一3,是从巴瑟斯特街(Bathurst St.)到格莱斯顿大街(Gladstone Ave.)的一条两公里长的地带。以上图1显示西皇后西街的范围。它被称为“艺术与设计”区,拥有包括超过300家创意企业和景点在内的多种设施,如艺术画廊、餐厅、圣三一贝尔伍德公园(Trinity Bellwoods Park)、德雷克酒店(The Drake Hotel)和格莱斯顿之家(Gladstone Hotel)两家精品酒店,以及繁华的夜生活。其混杂的设施体现了“城中之城”,并包含联合国人居署提到的,在城市文化可以被视为“地方身份的视觉象征”的许多设施:“文化在宫殿、宗教建筑、戏院、博物馆、娱乐场所、公园、纪念馆、市场、商店和餐馆的环境中形成。这些反过来又成为当地身份的视觉象征” [11] 。便利设施和文化体验使社区能够在其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并为当地社区服务,最终像多伦多市内的一个小城市一样运作。

3. 购物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元素分析:西皇后西街为例

3.1. 西皇后西的审美主体

西皇后西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物质遗产,也来自街道当地的艺术界营造的总体氛围。在建筑方面,自从第一批企业开业以来,街道的建筑设计上保持相对不变。由于规定禁止建造超过5层高的建筑,以及对修复维护外墙的材料的限制,建筑风格主要由风格统一的一到四层建筑组成,97%的建筑都在1到2层高之间。这些建筑物的店面一般只有2~7米宽,下层是商业,上层是住宅 [12] 。以下图2~4展现当前的建筑,图5展示1919年的建筑风格 [13] 。图片相比,可以看到建筑风格的连续性。

美上的连贯性归功于多伦多市“主街”的商业发展,其中城市被设计成由主街道组成的巨大网络,这些主街道划分出了邻里的社区区域。皇后西街是最早允许从西向东移动的主要交通街道之一 [14] 。由于交通便利,街道两旁聚集了商业和住宅区,创造了混合用途的商业和住宅空间。密集的历史商业建筑创造了有年代感和空间感的街景。大多数建筑建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之间,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建筑风格 [12] 。据赛萨克说,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及其标志,建筑首层的10~15英尺经过了多次翻修,这导致了一些建筑细节的丢失,但除此之外,建筑仍然保留了许多最初建造时的元素。根据皇后西街遗产保护区的研究,如果建筑物仍然能展示当时的建筑元素并且没有缺失太多原始元素,那么建筑将继续为遗产特征做出贡献 [14] 。

Figure 2. Street view, photo by author

图2. 街道风格,来自作者

Figure 3. Architectural style, photo by author

图3. 建筑风格,来自作者

Figure 4. Current architectural style, photo by author

图4. 当前建筑风格,来自作者

Figure 5. Architectural style from 1919, photo from Toronto Archives

图5. 1919年建筑风格,来自多伦多市档案馆

除了独特的建筑遗产外,西皇后西的另一部分特色来自艺术家人群对社区的影响。街上经常能看到壁画或艺术展览活动。多伦多市跟当地的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并不是一直愉快的。尽管该地区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形成,但直到1980年代初期,才在艺术界的帮助下真正扎根,开始与艺术家群体开展合作,并吸引了来自其他城市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家们涌入西皇后西,立即改变了起初的商业模式和设施类型,比如出现了更多的画廊、咖啡馆、时装零售商和家具店,吸引了年轻的、有创意的受众群体。在21世纪00年代中期,由于德雷克酒店和格莱斯顿酒店的重装开业,以及现代艺术博物馆(MoCCA)的迁入,使得西皇后西经历了又一次复兴。以下图6图7是两家著名酒店。随着该街区变得越来越时尚和高档化,产生了一个推动新旧融合的共同主题。虽然德雷克酒店和格莱斯顿建于19世纪,但人们努力将其融入进当前的艺术家群体,并通过让艺术家添加他们的风格来反映当前的时代和社会运动,这形成了一种将历史建筑位于新“时尚”社区中心的独特氛围。这两家酒店将西皇后西带入了一个新时代,街区涌现出了一大批时尚餐厅、酒吧、夜总会和现场音乐场所。两家酒店都是非常成功的企业,为了让酒店不失去社区的艺术灵魂,还经常会举办艺术活动、创意节目和画廊来支持和帮助当地的艺术家群体。

Figure 6. The Drake Hotel, original building (left) new expansion (right), photo by author

图6. 德雷克酒店,原建筑(左边)扩建(右边),来自作者

Figure 7. The Gladstone Hotel, photo by author

图7. 格莱斯顿酒店,来自作者

装修完的德雷克酒店于2004年重新开业,原本的建筑被白砖覆盖,使其在以红砖为主的建筑中脱颖而出,而旁边新的扩建部分则更具现代感,在新旧之间创造了独特的平衡。建于1889年的格莱斯顿酒店是多伦多市的另一个标志性地标,是多伦多市最古老的酒店建筑之一,1973年被列入重要遗产建筑,2004年又被列入《安大略省遗产》第四部分中的文化遗产。酒店采用的理查森罗马式风格设计,是当时火车站、教堂和图书馆等公共建筑的流行风格,建筑的特点是其粗糙的石头和砖块,以及窗户和门廊入口处引人注目的拱门。2000年代以来,格莱斯顿酒店已成为社区的艺术中心,并通过策划地区艺术展览和将艺术作品融入客房设计的方式,继续支持当地艺术界的创作 [15] 。

西皇后西通常被描述为一个独特、舒适、具有艺术性的和历史悠久、与众不同的地方,并在与市中心其他地方的对比中脱颖而出,这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方面,也体现在生活节奏、商业类型和人际交往方面。尽管有时是非传统性质的,但它符合多伦多市的“自由”,人们可以探索自己的身份并追求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西皇后西的美学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建筑不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发展及起源时的特征,而且通过自由和创造性的表达融入了当地人和居民的身份。在步行穿过西皇后街时,能感觉到艺术和文化的重要作用,艺术和文化如何继续推动社区的审美主体,以及社区如何支持和融入当地艺术群体的灵魂。

3.2. 西皇后西的集体记忆:多元化文化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西皇后西代表一个时间已放缓且似乎不同于多伦多市其他地区发展速度的地区,这使得能够将社区与过去联系起来的且具有文化意义的地区仍然存在,并通过社区让故事代代相传。

Blokland提供了两种解释集体记忆的方法。第一种是指,“集体”与特定单一事件无关,而是回忆记忆的过程;通过将每个人的故事添加到一起,从而形成集体记忆。第二种是指,集体记忆可以被认为是故事的“容器”,装载着过去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并不一定是亲身经历的。个人记忆有助于集体,但集体也会影响个人记忆的重组 [16] 。Cordonnier认为个体(the individual)与多元(the collective)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相互的(reciprocal)。因此,集体记忆应该被视为一个沙漏,一端是集体,另一端是个人,沙子就是记忆。每一次翻转都会产生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结合 [17] 。将集体记忆视为沙漏,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尽管某个人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记忆,但群体的集体记忆仍能够对群体中的个人产生影响,并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研究者发现围绕社区的集体记忆大部分涉及到社区的多元文化起源、艺术和音乐历史,以及多年来的“缺席”(absences)。多伦多市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多元文化的城市之一,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城市的多元文化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声誉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皇后西街,它是最早的大批工人阶级移民定居并开展业务的地区之一 [18] 。在移民到以白人为主的盎格鲁新教和政治保守城市的中心地带时,新移民受到了排斥并被视为令人讨厌的人群。因此皇后西街成为了许多移民和难民的家园,比如逃离马铃薯饥荒的爱尔兰人、逃离奴隶制的美国黑人、意大利移民劳工和逃离欧洲的犹太人。在二战后的二十年,该地区包含市政厅和伊顿中心在内的大部分建筑物都被拆除,为市政大楼、民用建筑和医院让路。因此,原本的文化聚集区分裂并搬迁到其他地区,在新的地区重新建立了文化聚集区并开始创业。

建于1889年大会堂(The Great Hall),是西皇后西125年历史的象征。该建筑不仅是居住在西皇后西的波兰社区的象征,也是历史上各种组织的总部、政治活动的竞选舞台和表演艺术中心。在1940年代,该建筑是波兰国家联盟的所在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成为了欧洲难民的临时住房 [19] 。整个20世纪中,大会堂继续作为多伦多市波兰社区的中心,经常被用来展示波兰文化元素。

多元文化主义的记忆也存在于长期居住在社区的居民中。赛萨克和另一位企业主都记得那位在社区中比较有名的、年逾八旬的女教师,汉娜女士(Ms. Hanna)。她以前是学校的老师,每年开学时,她会简单学习几句外语并亲自去新生家中,用他们的语言向孩子和家人介绍自己。这一直存在于社区人们的记忆中,以至于当她每次光顾店铺时,店主都会想起她在不同文化不被欢迎的时候为社区所做的贡献。

虽然西皇后西从一开始就有了很多当地的小企业,但现在街上历史最久的企业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现存的许多企业都是在21世纪00年代中期,西皇后西刚开始流行时成立的。虽然企业本身可能不会表现出长寿,但街道两旁的商业类型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其中大多数是本地独立的个体户。现场音乐场所也没有远离地区,与该地区艺术和音乐历史形成了连续性。当被问西皇后西的商业类型以及他们在附近生活和工作的记忆时,一家著名现场音乐场所的老板回忆说,他经常会想到当时的音乐场景。80年代中后期,许多著名乐队都与该地区有关系。另一位经营了35年的现场音乐场所老板表示,更多激烈的犯罪活动使当地房地产价格下跌。这种环境为娱乐场所、酒吧、餐饮等行业的立足创造了新的机会。

尽管西皇后西因士绅化而失去了一些当地企业,社区并未受到现代消费文化的大幅影响,也没有看到大量大型零售商的进入。赛萨克表示,这主要与建筑物的设计以及整个街道保持建筑内聚性有关,受到店面小、整体面积不足的因素影响,大型零售店难以进入该地区。西皇后西毗邻以消费主义为设计理念的多个著名街区,如为消费者提供奢侈品零售体验的约克维尔(Yorkville)社区,因此西皇后西上的企业也倾向于提供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由于企业的本地化和专业性,消费者通常有明确的需求,也知道店主是非常值得信赖的。虽然疫情导致多家企业倒闭,尤其是时尚零售商,但该社区的需求和吸引力仍然很高,很容易找到新企业来填补空缺。赛萨克说,新的企业想进入西皇后西,是因为其自身营销出了一种与周围的其他社区完全不一样的、非常独特的氛围。

除了重现历史遗产的故事之外,缺席也构成一个群体的记忆。纪念阿里在1966年访问多伦多市的牌匾被安装在一幢六层楼的公寓中,这幢公寓的前身是伯爵沙利文多伦多运动俱乐部(Earl Sullivan’s Toronto Athletic Club),阿里曾经在这个俱乐部进行过训练。社区曾反对公寓的建设,却输给了安大略市政委员会。不过,开发商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安装这块牌匾。相对来说不那么悲惨的缺席,是曾经泛滥的街头非法活动。据赛萨克和一些店主称,非法活动一度十分猖獗,尤其是在圣三一贝尔伍德公园一带。赛萨克回忆,非法活动的缺席让人回想起该地区曾经的模样及该地区在打击犯罪方面取得了多大的进步。近年来,疫情也造成了大量的缺席。餐馆、音乐场所和表演厅的关闭对当地艺术家、音乐家和创作者造成了不利影响,因为许多人是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从事兼职表演工作,但现在却没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华。因此,许多年轻的艺术人才从多伦多市搬离到租金更便宜的地方或开始从事全新的职业,多伦多市失去了大量的青年才俊。疫情造成了严重的缺席,尽管这些缺席是最近才发生的,但已对社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将在未来一直笼罩着整个社区。企业的关闭以及街道在疫情后恢复的复原力将成为后代故事的来源。

3.3. 西皇后西的“城中村”:保持本地化

西皇后西位于市中心且是一个旅游地点,但社区仍然倾向于是为当地社区服务,而不是为来来往往的游客,这使得该地区产生的经历和故事大多被保留在了当地。如前所述,这条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企业的专门化以及店主能够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服务。这些企业有他们熟悉的个人客户,而其他店主也会来此寻求建议或购买商品,因为他们知道这家商店是这条街道甚至这座城市中最好的。店主和经常光顾店铺的行人也与艺术家建立了关系。这些艺术家在保持社区独特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吸引全市人民前往该社区的一个因素。许多店主与艺术家在互相结识的同时,也在互相提供帮助。

西皇后西的“乡村感”和“邻里”氛围大多来源于街道中大量能够产生强烈的地方依恋感(place attachment)的第三和第四空间中。“第三空间”是指工作和家庭之间的中立场所,比如酒吧、咖啡馆、商店等。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人们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且来去自如,同时也可以与同事、朋友、亲朋好友互动 [20] 。由于建筑物与人行道和道路相关的性质,购物街也提供“第四空间”。第四空间在用户群体和社会关系方面比第三空间更具社会多样性 [21] 。第三空间的主要活动是谈话,但第四空间的活动包括所有中间活动,例如人们观看、步行、等待和“消磨时间”。第四空间包括但不限于咖啡馆或商品店等企业类型,还包括中间或剩余空间,比如与陌生人会面的小路、长凳、边缘空间和道具等区域。第四空间是改变日常公共环境特征并引入“超时”情绪的强大工具,可以增加一个地方的活力、自发行为和社交联系 [21] 。在西皇后西,经常能看到人们站在人行道的边缘聊天或抽烟,或坐或立在门槛下,或靠在某间店铺的柱子上。人们可以从第三空间无缝衔接到第四空间,反之亦然,从而改变与他们互动的人群的类型。

第三和第四空间会产生情感依恋(attachment),即通过个人经历和发生在该地点的互动,个人对该地点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22] 。这种依恋感是驱使人们返回某个地区的原因,也是驱使人们继续在实体店购物而不是在网上购物的原因。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是当地购物街仍然保持活力的根本原因。Low和Altman认为,人们会在发生以下情况后再次光顾实体商店:1) 在该商店有过积极的体验(地点认同),2) 当商店为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时(地点依赖),以及3) 当他们与人们形成人际关系,例如跟同事、客户伙伴等(社会纽带) [22] 。当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地方依恋,但这些元素可以脱离商店的环境并应用于社区。当某人在社区中有积极的体验、社区能够提供此人正在寻找的东西且此人能够在社区中建立社会关系时,就会形成情感依恋,而这些紧密的关系会促使这个人回到该地区,使得社区能够在其范围内保持业务本地化、竞争性和流通性。除了地方依赖,西皇后西还提供了许多便利设施,使该地区像一个微缩城市,可以让人们在不离开这附近的情况下,就有足够的设施来完成工作。圣三一贝尔伍德公园是多伦多市最繁忙和最大的公园之一,里面有餐馆、咖啡馆、酒吧、艺术画廊和不同类型的商店,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元素创造了世俗的社会、经济和习惯性交易,在西皇后西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

3.4. 西皇后西的保护而非禁锢(“Safeguarding without Freezing”):技术的结合

通过“保护而非禁锢”(“Safeguarding without Freezing”)的方式来传播文化遗产,应该被认可为当地购物街塑造非遗的第四种方式。遗产能够得到传播,意味着街道有意识到非遗存在的能力,能够通过采取保护措施来维持发展和塑造遗产,并将其传承给后代。如果不对当地购物街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集体记忆和城市社会感采取保护措施,那么随着当地人搬出社区,该社区可能会逐渐失去其历史和遗产。购物街认可、维持及传播文化遗产的能力,进一步证明了它们应被纳入非遗创造地,同时由于购物街是公共空间,其发展很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影响,它们也应该被纳入遗产保护框架。

由于快速变化的消费文化和购物街的现代化,当地购物街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其独特的文化元素保存并传递给后代。现代化也引起了真实性的担忧,即该街道正在保留一些与当地认同不再相关的东西。可以说,当地的购物街经历了如此大的社会经济变化,以至于没有什么真正的东西可以保留。然而,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动态的,并且由于其创造者和传承者的历史和社会演变在不断变化 [23] 。因此,非遗的“真实性”并不是害怕现代化,而是在现代化面前,社区、群体和个人的文化变动及社会演变。为了面对传播性和真实性的挑战,西皇后西引入技术元素来连接该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采取技术保护措施可以使一个地区在保护和现代化之间取得平衡,不仅可以继续向后代传播文化元素、保持其在技术和社交媒体时代的相关性,而且还可以真实反映该地区在数十年的外部影响中产生的变化。ICH公约呼吁当地文化传承者参与保护过程,不仅要识别非遗的元素,还要协助制定振兴非遗的计划和活动 [24] 。UNESCO表示,保护措施是指“加强对非遗的不断演变和诠释以及将其传承给后代所必需的各种情况” [10] 。为了实现非遗的不断演变和诠释,西皇后西采用技术以确保非遗为了在未来几十年内不断演变和传承,并采取保护措施的行为标志街道对需要保护文化遗产的认可。

“保护而非禁锢”的目标是在保护一个地方独特性的同时不断适应当前时代,使其与后代相关联并可供后代使用。文化遗产是一个有生命的社会过程,需要新旧传统的结合才能生存。在快速消费时代,需要在保护(preservation)与现代化(modernization)之间保持平衡。博物馆的数字化、旅游平台的数字化,以及“智慧城市”的采用正在不断兴起,但很少有人采用技术来探索和传播看似平凡的购物街中的艺术、文化和遗产,特别是无法在博物馆展示且没有明显展示文化遗产的区域。西皇后西将科技和人工智能融入到整体规划中,不仅意味着创新和对社交媒体新时代的适应,也是一种分享和保存当地人的故事并将其传递给未来观众的方式。

西皇后西是为数不多的几条积极探索方式方法,来让街道故事和遗产接触更广泛受众的购物街之一。首先,通过使用技术鼓励人们返回街道并增加人流量;其次,通过通俗易懂的媒介,详细介绍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在关于城市中心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中表明,使用数字平台、应用程序、人工智能或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AR)来促进城市发展并增加购物街和市中心的人流量是有效的。莱比锡在研究中发现,数字应用程序可以作为解决城市中心弱势性(vulnerability)的方案,并可以提高弹性 [25] 。研究建议创建一款数字应用程序,作为中央信息工具或向导,列出服务、产品、特别活动和特别优惠,特别是列出缺乏在线业务的小型企业。研究发现,受访者更偏向于网上购物,因为他们不知道在街道上有哪些服务或产品可供选择,而且在网上更容易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人们可以通过程序提前知道他们要寻找的商店位置、某些便利设施、公共卫生间和其他有用的信息,让参观实体店和购物街变得更具吸引力。

在讨论整合数字应用程序时,赛萨克提到了创建数字交互式地图背后的想法和缺点。赛萨克表示,数字地图很有用,但通常无法展示和教育当地的文化和故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IA正在与多伦多市一家交互式地图和人工智能公司协商,创建一款交互式地图,不仅可以显示位于该街道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平台可以结合用户定位展示有关建筑物、艺术雕塑背后的文化、遗产、历史等信息。赛萨克说,很多人看到一幅壁画但不会知道其背后的故事或哪位艺术家创作的。通过技术方式向人们介绍更多有关西皇后西的故事,将吸引更广泛的受众。技术公司的一名团队成员表示,他们与各种组织合作创建交互式地图,帮助游客从当地人的角度探索该地区。当被问及为什么这很重要时,该公司表示,从当地人的角度进行探索意味着了解鲜为人知的地区以及与这些地区相关的背景故事。这些组织可以在交互式地图中自由地融入他们希望展示的元素,并成为自己社区的专家。

利用地图和增强现实技术来展示西皇后西的历史、审美和遗产,也是增加地方依恋和集体记忆的创新方式。人工现实技术意味着游客将能够通过手机看到和体验该地区过去的样子,并了解特定地标或艺术品的历史或文化意义。回顾Blokland和Cordonnier对集体记忆的解释,集体记忆不一定是个人经历的,而是将记忆片段组合在一起的过程。这项技术的采用不仅可以让当地人和游客产生相互的联系,还可以拼凑出与西皇后西相关的记忆,这些记忆可能是由于该应用程序而新建立的。随着这项技术的融入,游客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将看似平凡的购物街变成丰富的文化体验、展示社区的集体记忆和当地认同。

虽然不同环境下的保护措施可能有所不同,但西皇后西是多伦多市为数不多的采用了交互式地图和增强现实技术将该社区的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的公共空间之一。需要注意的是,保护措施需要社区成员间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被保护的遗产能够代表社区。

4. 结语

当地购物街通常只因其表面的特征而被认可为一群商业和便利设施的集合,人们在那里完成一天的日常活动。然而,这些平凡的习惯性活动创造了非遗,代表了当地的身份并增加了特定群体的凝聚力。西皇后西通过四个元素展示造成非遗:第一,它具备独特的审美;第二,有丰富的集体记忆;第三,它展现一个城中村运作,突出了错综复杂的联系;第四,通过技术来保护和传播其遗产。这些元素共同反映和塑造当地购物街内复杂的内部运作和关系。把通过保护进行传承作为第四个元素,代表街道对遗产存在的认可,并且街道有能力使遗产传承给后代。这个元素是前人对当地购物街的研究中忽略的一个方面。尽管当地购物街具有诸多优势,这些空间仍然很少被认可为创造非遗的场地。值得提出的是,这四个元素可以作为评估当地购物街是否应纳入保护框架的标准,即仅仅作为当地购物街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就是非遗的创造者。这个标准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地区,它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应用,以判断哪些当地购物街可以被指定为创造非遗的场所。本研究希望引起人们对这些看似平凡但有价值的遗产创造场所的关注,并支持此观念:这些空间应该被纳入非遗框架且对非遗的认识应扩大到包括当地购物街的社会实践和生活方式。本研究也希望提醒经常去这些街道的人们花点时间环顾四周,观察周围环境中错综复杂的细节,因为非遗的创造可能发生在最意想不到、最平凡的地方。

NOTES

1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2) 表演艺术;3) 社会习俗、仪式和节日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 传统手工艺 [8] 。

21) 审美;2) 集体记忆;3) 城中村模式 [7] 。

3三个路段从最早发展到最新是皇后西街、西皇后西然后帕克戴尔(Parkdale)。由于士绅化,从皇后西街最东部一直发展到最西部。虽然最早是皇后西住街的三个阶段,由于多年来的发展,3个阶段已经成为独立的社区,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参考文献

[1] 瞿震, 刘棠. 非物质文化意义产视阈下的济南芙蓉街保护与发展[J]. 包装工程, 2023(44): 530-535.
[2] 占豫虹, 高珍宇.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J]. 智库时代, 2020(14): 259-260.
[3] 曾赛军. 大湾区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传承研究——以中山市孙文西路步行街为例[J]. 城市建设, 2021, 18(28): 18-20.
[4] 杜姣丽, 赵海隆.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探索研究——以保定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文化产业半年刊, 2018(7): 10-11.
[5] 郭诗桐, 唐婧. 厦门沙坡尾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探析[J]. 安徽建筑, 2021, 28(9): 23-24, 39.
[6] 郑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 福州党校学报, 2022(5): 93-96.
[7] Zukin, S. (2012)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Identity and Ecosystem on an Amsterdam Shopping Street.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3, 281-291.
https://doi.org/10.1016/j.ccs.2012.10.002
[8] UNESCO (2019) Understan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Canadian Commission. https://en.ccunesco.ca/blog/2019/10/understanding-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9] UNESCO (2011) What 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ttps://ich.unesco.org/en/what-is-intangible-heritage-00003
[10] UNESCO: Safeguarding without Freezing.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ttps://ich.unesco.org/en/safeguarding-00012
[11] UN-Habitat (2004)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Globalization and Urban Culture. Earthscan. https://unhabitat.org/sites/default/files/2021/10/1163_alt1.pdf
[12] City of Toronto Planning Division (2017) West Queen West and Parkdale Main Street Heritage Conservation Districts Plan. City of Toronto. https://secure.toronto.ca/council/agenda-item.do?item=2017.PB24.2
[13] City of Toronto Archives. Series 372, Subseries 58, Item 81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990_Queen_St._West_(5737470570).jpg
[14] City of Toronto Planning Division (2006) Queen Street West Heritage Conservation District Plan. City of Toronto. https://www.toronto.ca/legdocs/mmis/2007/te/bgrd/backgroundfile-5172.pdf
[15] Gladstone House: House Art. https://www.gladstonehouse.ca/art-program/
[16] Blokland, T. (2001) Bricks, Mortar, Memories: Neighbourhood and Networks in Collective Acts of Rememb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5, 268-283.
https://doi.org/10.1111/1468-2427.00311
[17] Cordonnier, A., Rosoux, V., Gijs, A. and Luminet, O. (2022) Collective Memory: An Hourglass between the Collective and the Individual. Memory, Mind & Media, 1, e8.
https://doi.org/10.1017/mem.2022.1
[18] Myseum of Toronto (2018) The Ward Revisited. Myseum. https://www.myseumoftoronto.com/programming/toronto-stories-st-johns-ward/
[19] The Great Hall: History. https://www.thegreathall.ca/history/
[20] Oldenburg, R. (1989) The Great Good Place. Cafes, Coffee Shops, Bookstores, Bars, Hair Salons, and Other Hang Outs at the Heart of a Community. Paragon House.
[21] Aelbrecht, P.S. (2016) ‘Fourth Places’: The Contemporary Public Settings for Informal Social Interaction among Strangers.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1, 124-152.
https://doi.org/10.1080/13574809.2015.1106920
[22] Johnson, K., Kim, H., Mun, J. and Lee. J. (2015) Keeping Customers Shopping in Stores: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Attributes, Shopping Enjoy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 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 25, 20-34.
https://doi.org/10.1080/09593969.2014.927785
[23] Lenzerini, F. (2011)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Living Culture of Peoples.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2, 101-120.
https://doi.org/10.1093/ejil/chr006
[24] Denes, A. (2012) The UNESCO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ing Culture in Nova Scotia. In: Stefano, M., Davis, P. and Corsane, G., Eds.,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Heritage, The Boydell Press, Woodbridge, 165-176.
https://doi.org/10.1515/9781846158629-017
[25] Schade, K., Müller, A., Holdack, E., Hübscher, M., Lurie, K. and Schulze, J. (2021) Digitalization and City Centre Resilience. Exploring Visitors’ Perceptions in Leipzig, Germany. Zeitschrift für Wirtschaftsgeographie, 65, 132-146.
https://doi.org/10.1515/zfw-20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