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心理育人路径探究
Prob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ath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Round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2.111012, PDF, HTML, XML, 下载: 276  浏览: 45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正华: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
关键词: 高校心理育人路径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ath
摘要: “心理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地方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也因此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大量心理问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完善心理育人机制和路径,把心理育人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Abstrac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op Ten”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social competition, local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brand-new chal-lenges, which also brings greater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a lo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round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y educator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and practice, constant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path, and push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ork to a new level.
文章引用:张正华. “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心理育人路径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 74-7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012

1. 引言

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健康的体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成为社会和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大学生校园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地方高校心理育人实践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

2. 高校心理育人的必要性

2.1. 高校心理育人的政策依据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块。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进入新时代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2017年1月,中共中央22部委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重视和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中的作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在这些纲领性政策文件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趋于规范和成熟 [1]。

2.2. 心理育人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心理育人”成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 [2]。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顺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契合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需求。

2.3. 心理育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一方面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以便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一方面承受来自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挫折、逆境、过高期望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随之给自身带来紧迫感、焦虑感,有些学生因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甚至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通过心理育人工作的实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消除心理障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人和事物,提升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提升健康发展水平 [3]。

3. 地方高校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心理育人工作,加强领导,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或辅导中心,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硬件设施。但是,由于重视程度有别,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经费有限,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导致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3.1. 心理育人专业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地方高校心理育人专业队伍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辅导员组成。专职教师业务过硬,有实践经验,能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但是受到编制、财务限制,地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人员配备不多,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兼职教师接受过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具有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资质,但是由于是兼职,他们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极为有限。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对大学生影响最为直接。但是,由于日常事务繁杂而琐碎,加上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相关实践经验,难以积极主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

3.2. 心理育人“全员参与”程度不足

全员育人的理念在高校乃至家庭、社会已达成共识,但是在真正的实践当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专业教师承担育人工作的职责并不清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没有过多重视,认为上好自己的专业课,做好相关科研就行,不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变化,更不会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些管理、服务部门的教职员工认为自己极少和学生打交道,心理育人工作是领导干部、专职老师和辅导员的份内事,自己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本职工作就行,过分着眼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心理育人意识相当淡薄 [4]。

3.3.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效应不明显

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对孩子的这种影响力,但是仍然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远离家庭上大学意味着成熟,不需要像中小学阶段那样关心呵护,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状态变化,难以有效发挥家庭的心理育人功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而且是社会的问题,但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集中在校园内,参加社会实践的次数不多,类型较为单一,造成学生与社会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心理育人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重视程度不一,缺乏联动效应,没有有效形成各方育人合力。

3.4.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质量不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径。但是一些地方高校活动的开展以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能提升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积极乐观的主题活动却很少,不利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往往只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内心感受,削弱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和感悟度。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趣味型、游戏型为主,专业的、深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难以得到实施,学生浅尝辄止,活动成效不高。

4. 心理育人实施路径

4.1. 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

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是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专家与主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都需要他们进行策划、组织和具体承担,他们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心理育人工作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计入工作量、绩效加分等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心理育人工作当中。辅导员方面,安排他们专业送培、进修的机会,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技能和水平,通过提升专业化水平,不断强化辅导员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4.2. 坚持全员心理育人,形成合力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会议,讨论、研判风险,提出相关对策。各部门权责明确、任务清晰,包括相关政策的推动落实、有关问题的协调解决、工作进展的督促检查、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等,通过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实现领导、监管、服务等多级管理保障,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阵地,一方面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规范教学管理工作,优化课程设置的方法和途径,还可开发建设相关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另一方面突破学科专业界限,以开放和吸纳的态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不同专业教学中。每个任课教师都树立心理育人意识,结合学科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实现课程心理育人。管理与服务人员应转变工作理念,增强全员育人意识,明确自身职责,在日常工作中为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便利,同时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在相关工作中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心理疏导。

4.3. 学校、社会、家庭联动

学校方面,不仅要构建师生育人共同体,还要协同家庭和社会形成一体化育人平台。社会方面,通过心理疏导志愿服务组织、心理援助热线、精神专科医院以及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等提升服务高校学生的能力,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还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砺心智。家庭方面,研究表明,当个体面临巨大心理压力或困惑时,家庭及时的情感支持与精神慰藉,能够为个体心理修复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5],因此,家庭也应积极地加入心理育人的行列,关注社会中的心理健康热点问题,定期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通过亲情的情感纽带,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心理援助,让远在外地求学的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为孩子建立强大的家庭支持系统。高校、社会、家庭联手创建横向联动机制,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4.4.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善于掌握网络互动工具,搭建网络互动平台,通过网络发掘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利用网络测试、网络调查和网络大数据等把握大学生的最新心理动态,构建起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入学前到临毕业的心理育人网络。比如,百色学院依托学校瑞格心理测评系统(手机版),开展心理问卷调查,为每个年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人格特点、职业兴趣、学习适应、智力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专业测评,建立被试者心理档案,并实现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始数据掌握和研究分析。地方高校还可利用线上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使学生在更安全的虚拟氛围中获得心理帮助。线上方式包括学生易于接受的心理类app、易班平台、微信平台、学校网站等,开展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将心理咨询服务由线上延伸到线下,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学校心理服务的影响力。教师亦可通过“心理–思政”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网络谈话即非面对面交流,降低学生内心紧张程度,合理舒缓学生心理问题,然后通过平台整理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心理–思政”数据库,为日后思政工作中的心理咨询夯实基础。另外,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意识。

4.5. 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品牌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的心理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优良环境中接受教育、锤炼品质。充分挖掘利用校内资源和地方优势资源,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推陈出新,打造活动品牌,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提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可以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网络竞赛、学生心理健康排查活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校园心理情景剧、开通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基地活动等等,广泛发动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心理体验活动,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心理咨询技术融入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模式与应用研究(2020JGA303)。

参考文献

[1] 贡崇颖.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育人模式构建[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20(17): 245-247.
[2] 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N]. 中国教育报, 2018-07-25(01).
[3] 张华. 高校心理育人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创新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 32(19): 7-8+11.
[4] 吴艳, 韩君华.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径选择[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1): 77-79.
[5] 吴晓博, 唐虹. 高校心理育人机制及路径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31):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