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瑞鹤图》探究
A Probe into Ji Zhao’s Painting of Ruihe
DOI: 10.12677/ARL.2023.121001, PDF, HTML, XML, 下载: 280  浏览: 531 
作者: 鞠佳霖, 温蕾铃: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瑞鹤图》赵佶花鸟工笔画Painting of Ruihe Ji Zhao Meticulous Painting of Flowers and Birds
摘要: 宋徽宗赵佶是我国千年封建社会中拥有较高艺术造诣的皇帝之一,是使花鸟工笔画达到全盛顶峰的关键人物。正是他重视画院体制改革,不断增加画院数量,扩大画院规模,提升画家地位,使得北宋时期绘画水平远高于其他朝代。他的一系列改革促进了花鸟工笔画技法的提升,推动宋代绘画审美达到新高度。宋徽宗赵佶画作《瑞鹤图》被公认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瑞鹤图》内容结构新颖、意象寓意丰富,同时还包含更深层次的政治意蕴。本文就《瑞鹤图》的内容构图、色彩运用、意象寓意、理性精神、道教意识以及政治意蕴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探究。
Abstract: Ji Zhao, Emperor Huizong of the Song Dynasty, is one of the emperors with high artistic attainments in our millennium feudal society, and is a key figure for the meticulous painting of flowers and birds to reach its peak. It is he who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form of the painting academy system, constantly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painting academies, expands the scale of painting academies, and promotes the status of painters, which makes the painting level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ar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dynasties. His series of reforms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ticulous painting of flowers and birds techniques and pushed the Song Dynasty painting aesthetic to a new height. The Painting of Ruihe by Ji Zhao, Emperor Huizong of the Song Dynasty, is recognized as having a high artistic value and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ainting of later generations. The Painting of Ruihe is novel in content structure, rich in image implication, and also contains deeper political implication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tent composition, color application, image implication, rational spirit, Taoist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 of the Painting of Ruihe.
文章引用:鞠佳霖, 温蕾铃. 赵佶《瑞鹤图》探究[J]. 艺术研究快报, 2023, 12(1): 1-6.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3.121001

1. 引言

宋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为其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宋代是我国艺术灿烂繁荣的兴盛时代,我国独具特色的花鸟画也于宋代臻于成熟,并不断朝更高阶段发展。陈桥兵变后,宋朝统治者深刻吸取前朝统治教训,在任用官员方面采取重文轻武的治理策略,此种举措在维护政权统一、国家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推动了农业为主的各方面发展,使得宋代综合国力迅速超过唐朝。经济的发展为宋朝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宋代绘画在我国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绘画写实发展的重要阶段,推动了工笔花鸟画不断发展,并走向全盛顶峰。宋徽宗赵佶是实现花鸟工笔画达到全盛顶峰的关键人物,正是他重视画院体制改革,使得画院规模不断扩大、画家地位不断提升。北宋时期画院规模远超于其他朝代,促进了花鸟工笔画技法提升,使得我国传统绘画审美达到新高度。不仅在绘画方面,宋徽宗赵佶亦提倡“诗画一体”意境,更是对我国传统花鸟画产生深远影响。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代表性画作,其取景构图、内容构成等各方面对于后代仍有极强借鉴意义。《瑞鹤图》作者是“丹青皇帝”宋徽宗赵佶,他作为我国工笔画创始者,在我国花鸟画领域造诣极高,其画形神兼备,独具韵味。宋徽宗赵佶在位二十余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在位时期不理国政,荒唐无度,政治上无所作为,在他的统治下,宋代政治经济各方面不断衰退,最终国亡,为金所灭。赵佶与其子宋钦宗一同被俘虏北上,最终不堪金人凌辱而死于五国城 [1]。宋徽宗赵佶是我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书画全才皇帝,在位期间不断搜集古文画卷、重制画院、创建瘦金体,提高画家地位等,推动了宋代艺术的发展繁荣。

2. 作者简介及背景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他共在位二十五年,虽然在政治上基本无所作为,成为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是他却有着不尽的艺术热情和非凡的艺术造诣。宋徽宗赵佶创立了独具一格的院体画,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流派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唐宋末代宫廷之中靡靡之音盛行,花鸟工笔画雏形产生于其间,但其雏形存在内容形式单一刻板、追求华丽柔媚等弊病,宫廷画家也受此影响,作画风格多偏向于此。宋徽宗赵佶酷爱花鸟工笔画,不仅修建画院,并且在花鸟工笔画的表现形式等方面不断进行革新,使花鸟工笔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改革后的花鸟工笔画风格融合了宫廷的富丽堂皇与自然的朴实无华,配色中加强了色彩中和,使得花鸟工笔画达到工整精美与自然流畅的效果,影响深远。宋徽宗赵佶工笔花鸟画严密工整、色彩中和、浓淡适宜,增加了花鸟工笔画醇美魅力,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对我国传统绘画改进具有重要价值。

3. 内容构图

《瑞鹤图》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横向长为138.2厘米,纵向长为51厘米,绢本设色,其构成分为题跋以及主体画两个部分。题跋整体采用宋徽宗赵佶独创字体瘦金体,字体挺拔高雅、线条优美、独具韵味,是揭示描绘《瑞鹤图》寓意关键所在。由题跋所记可知,北宋政和二年上元节次日,北宋都城汴京云雾蔓延而来,萦绕端门。随后,一群仙鹤飞入云雾,盘旋于宫殿之上,引得众人争相观看,议论纷纷。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仙鹤向西北飞去,消逝空中。宋徽宗赵佶目睹此景,认为是仙鹤携国运昌盛预兆而来,于是欣然提笔将目睹之景绘于绢本之上,且题诗记载。在我国道教文化中,仙鹤、祥云多与仙人相伴出现,仙鹤为仙人坐骑,仙人出现时往往祥云萦绕仙人身边,题跋记载“仙鹤”、“祥云”等意象,暗喻此次仙鹤来访乃关乎国运黎民,是上天之意与吉祥之兆,表达出宋徽宗赵佶暗自欣喜,对于其所取得政绩不甚满意。赵佶所写题跋全文都在暗示宋朝在不久将来必然会实现收复边疆、国家一统、长治久安的理想,是《瑞鹤图》主旨所在。

《瑞鹤图》主体画部分内容构图也非常新颖独特。中国传统花鸟画构图方法以两线构图、三角构图、“之”子构图为主,而《瑞鹤图》采用正方形构图方法,构图新颖,打破了传统花鸟画构图方法,将建筑、风景、花鸟三者相融于画内。画面以二与一比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分二十只仙鹤以散点方式分布于三分之二画面之上;下部分宫殿约占整个画三分之一。二十只仙鹤分别以不同姿态分布于上部分,其中两只落于宫殿殿脊鸱之上,左右对称,呈回首相望之态。左侧仙鹤立足尚未稳,回首长啸,充满动感;右侧仙鹤回首观望,引吭高歌,与众鹤呼应。其他十八只仙鹤姿态各异,呈环形于宫殿上方翱翔盘旋,姿态优美,栩栩如生。十八只仙鹤分布总体呈左右对称等距,整体画面均衡对称,在均衡中体现节奏律动美感。下部分宫殿是整个画面中占比最大的一块平面,位于画面底端中央部分,下端屋檐离边缘等距,气势恢宏。中轴对称的花鸟构成在花鸟画中很少出现,整幅画大气磅礴,稳重端庄。

4. 色彩运用

在宋徽宗赵佶之前,我国传统工笔花鸟画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成熟的作画技法,包括线描、平涂、分染等。宋徽宗赵佶较为偏爱的画法为使用粗细、疏密等对比来表现出事物本身的性质特点。在花鸟工笔画作画过程之中,色彩是其表现事物特性的关键因素,因此,花鸟工笔画色彩使用等更为变化多样、色彩斑斓,既可以使用一种色彩,也可以同时运用多种色彩来表现事物特质。总结宋徽宗赵佶的作画风格,他更加偏向于使用较为亮丽的色彩,如朱红、湖绿、天蓝等。因此,其画整体风格不会过于浓艳,反而非常浓淡相宜。在《瑞鹤图》中,他主要采用了白色、青色、黄色,色彩浓淡相间,表现出仙鹤风骨、祥云飘渺、宫殿巍峨景象。色彩勾勒之外,线条作为整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致入微勾勒出宫殿上部分的细小装饰物,使得描绘之物精致且富有层次感。除此之外,宋徽宗赵佶为突出祥云之气,加以金色作为点缀,点染填涂,整体色调均匀,浑厚庄重,祥和静谧氛围得以渲染。仙鹤的轮廓也使用侧锋线勾勒,尾部采用少许乌色加以点染,仙鹤高雅轻盈姿态彰显。色块最大的是宫殿上方的大块天空,整体颜色均匀厚重,使得天空显得更加广阔深邃。

5. 意象寓意

我国先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采用联想、谐音、比喻等表现手法将生产实践中见到的自然万物与人们对富贵、平安、吉祥等憧憬联系起来,实现憧憬物化。憧憬物化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大多取材于自然之中。《瑞鹤图》中采用多种正向寓意共用的表现手法,将仙鹤、祥云以及代表统治者美德的宣德门集中于画作之内,表达出宋徽宗赵佶内心对于祥瑞景象的欣喜之情,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倾向。

仙鹤在我国传统吉庆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长寿健康、仙风道骨、清秀文雅的标志,一般作为崇高地位与高尚品德象征。古人给予丹顶鹤“白羽之宗”的美称,认为丹顶鹤是聚天地灵气幻化而生。在流派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各家学派依据仙鹤形象创造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赋予仙鹤清雅脱俗、悠然清高的形象特色。《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暮死,以尽其乐”,侧面可以看出,仙鹤在我国传统寿文化中应用广泛以及仙鹤在其中的重要意义。《瑞鹤图》中二十只形象各异仙鹤引吭高歌的壮丽景象更加衬托出当时场面热闹无比,呈现出一片祥瑞之气。祥云图案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庆的重要代表。古人关于云的成因早有探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云,大泽之润气也”;《春秋元命苞》中提到“阴阳聚为云”;《河图帝通纪》言“云者,天地之本也”,古人对于自然天象存敬畏之心 [2]。其实早在周代,青铜器表面已有云相关的纹饰。祥云寓意着太平祥和、吉瑞祥庆,体现出古人对于美好生命的向往,是我国传统吉祥意象中极具独特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旺盛生命力。《瑞鹤图》中祥云环绕于仙鹤与宫殿屋脊之上,似有若无飘渺萦绕,营造出仙境与人间杂糅交错感觉。《瑞鹤图》中宫殿的门为宣德门,宣德门是昭示天下皇帝美德的正式场所。北宋皇城共辟六门,其中正南门为宣德门 [3]。宋徽宗赵佶将仙鹤、祥云与宣德门作画于一处,体现出其此景是上天承认其功绩所致。

6. 理性精神

儒家自汉代开始便成为中原地区的正统学派,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历代统治者为维护自身封建统治,不断对民众灌输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并以科举考试限制民众思想,儒家伦理纲常在人们的思想中不可动摇、根深蒂固。这种思想不断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形成,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文艺术也不例外,绘画就是典型代表。宋代是我国学术大繁荣时期,儒学在后代学者不断阐释之下发展成为理学,在理性精神的影响下,人们将注意力转向具体事物,“格物致知”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宋代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理性精神,价值观念丰富多样,也同样蕴含着求理精神、求知精神、求实精神等。宋代理学精神利弊并存,当今时代吸取其精华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宋徽宗时期,二程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深刻影响着宋徽宗赵佶绘画风格,进一步影响到宋朝整体绘画风格。宋朝之前,中国传统绘画风格更加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神”而非“形”,绘画风格飘逸自由。但是,在理学影响之下,“格物致知”精神渗透到绘画之中,写实绘画成为人们进行绘画时的普遍追求。“格”即穷尽一切,“物”即自然界之中存在的各种事物,重视绘画过程中对所绘事物真实再现、真实描绘,努力表达出事物本身的“理”。关于宋徽宗赵佶“格物致知”精神的事情在史书中多有记载,《画继》中记载,在龙德宫修建完成之后,宋徽宗赵佶命令宫中画师在龙德宫墙壁上作画,但是宋徽宗赵佶对于其中大部分作品都不满意,只称赞了其中一个年轻的画师,称赞的根本原因就是新画师在画月季时充分考虑到月季开放的节气等因素,其他画师所画并未完全呈现出月季于本节气的全貌,这充分体现出宋徽宗赵佶对于细致观察事物达到“格物致知”的追求。在《瑞鹤图》中,宣德门之上云雾缭绕,二十只仙鹤翱翔盘旋,体态曼妙,天空中祥云以平涂手法进行渲染,改变了以往花鸟工笔画的构图手法,吉庆安详氛围得到充分彰显,使得整幅画生动宏伟。

7. 道教意识

儒学虽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但是释、道两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徽宗赵佶深受儒家理学精神的影响,但是依然崇拜道家文化,在其行事过程中充分体现儒家与道家文化多样化文化影响痕迹,尤其是“道法自然”思想深深根植于其思想之中。道家认为宇宙万物本原为“道”,万物由道产生,气聚而生,气散而亡,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包括天地万物最根本的属性特质,将万物规律归结为“道法自然”。宋徽宗赵佶遵从道家思想,追求心灵超脱自然、自然随性,本着这种心性进行作品创作时,他更加注重看重自然万物本身特性,从自然万物本身寻找精髓,重物本身亦重其意。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思想中万物最终都会回归自然,是自然一部分,实现自然与人本身的交融,达到“天地合一”境界。在宋徽宗赵佶推动下,宋代画家非常注重细致观察所绘之物,在细致观察所画之物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动笔,从而达到精确工整的表现效果。宋徽宗赵佶在绘画过程中追求回归自然,工笔细腻工整,强化自然之物的自然特性。除对所绘之物进行细致观察之外,宋徽宗赵佶对于绘画过程中的空间布局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瑞鹤图》中的空间布局采取中轴对称的方式,在宋徽宗赵佶其他画中虽然采取不同的画面布局,但是依然注重绘画章法,绘画过程中体现自然之法。

《道德经》中言:“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宋代诸多文人墨客在行事过程中追求朴素自然的极简主义,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大巧若拙的自然情怀。《瑞鹤图》中的配色清新典雅、醇美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瑞鹤图》笔法细腻自然,轻轻几笔勾勒出祥云环绕飘渺,神秘仙境至人间的情景。《瑞鹤图》整体画面以青色作为底色,与白色搭配勾画出天空,不难看出宋徽宗赵佶受道教、融于自然等追求简洁典雅的影响。

8. 政治意蕴

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之中,封建统治集团为使自身统治合理化,加强统治信服力,都会将非自然力加持到自身统治之中,形成“天人感应”的思想,统治得到上天认可即天降祥瑞,统治不到位则灾异频发。每当出现较为罕见的正向自然现象,统治者都会将此种现象赋予神秘色彩,作为祥瑞之兆,成为歌颂自身封建统治合理化的重要工具,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宋徽宗赵佶虽寄情丹青水墨,怠于朝政招致靖康之变,但是在其作《瑞鹤图》中却一片祥瑞。《瑞鹤图》中展现的仙鹤、祥云等象征祥瑞的意象同时呈现于画作之中,营造出祥和安定氛围。鹤自先秦时期开始就被视为珍禽,在道教文化中被认为是仙人坐骑,也有长寿的美好寓意。因此,在封建社会宫廷活动之中,只要有鹤出现,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被视为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兆。在《瑞鹤图》题跋中,短短几句,宋徽宗赵佶极力渲染鹤自仙界来的氛围,所呈现的仙鹤来访景象与“凤凰来仪”典故不谋而合,柳宗元《晋问》:“有百兽率舞,凤凰来仪,于变时雍之美,故其人至于今和而不怒”。“凤凰来仪”典故一直被古人认为是吉祥征兆。《瑞鹤图》中祥云等与宋徽宗赵佶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他极力推崇道教,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在道教文化中,仙人乘鹤而来,周围祥云缭绕。《瑞鹤图》记载的仙鹤于云中飞舞高歌,自然被古人视为超乎自然力的祥瑞。

道教思想贯穿其中,也体现中国宗教教权与封建皇权的关系。在西方封建社会中,教权高于皇权,而中国封建社会教权并非凌驾于皇权之上,相反,拥有教权的宗教要服务于皇权。封建统治者将宗教作为自身与上天沟通的桥梁,借助宗教力量巩固自身统治,宗教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宣德门上呈现此种祥瑞景象,皇帝亲眼所见且记录,体现出宋徽宗赵佶对于此现象的重视,《瑞鹤图》正是封建统治者意志的鲜明体现。

9. 结语

《瑞鹤图》画面布局巧妙,构图新颖,色彩搭配得当,二十只仙鹤亦动亦静,或环绕宣德门上,或立于屋脊鸱之上,祥云萦绕,呈现一派祥和景象。画中仙鹤、祥云、宣德门意象寓意丰富,蕴含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吉庆、祥和的向往,题跋点出画的主旨,蕴含道教意识与理性精神,成为探究整个画卷的线索。探究《瑞鹤图》背后,其实蕴含着宋徽宗赵佶通过祥瑞之景的记录展现皇权神授、教化百姓的目的,对于研究封建社会政治风貌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若然. 浅谈《瑞鹤图》及其背后的政治性[J]. 中国民族博览, 2021(6): 181-183.
[2] 李沙, 李惠静, 梁家年, 韩风.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祥云纹样形式美分析与探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 29(4): 14-17.
[3] 李合群. 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考[J]. 中原文物, 2008(2): 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