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退休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问题与策略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Retired Elderly Group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DOI: 10.12677/AR.2023.104222, PDF, HTML, XML, 下载: 151  浏览: 422 
作者: 金柯馨: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退休老年群体社会参与Chinese Modernization Retired Elderly People Social Participation
摘要: 在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的21世纪,除了养老健康等热点议题,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问题也逐渐受到政府、社会的关注。文章以活动理论和积极老龄化切入理论,阐释退休老年社会参与的意义,并从老年再就业、代际关系、志愿服务三方面分析当下老年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四点促进退休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实践路径,有助于为老年群体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为”提供参考。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aging degree, in addition to the hot issues such as old-age care and health,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elderly group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Based on the activity theory and active aging theor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retired elder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elderl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re-employment of the elderly,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and volunteer servic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four practical ways to promot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retired elderly, which is helpful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elderly to better realize “active aging”.
文章引用:金柯馨.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退休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问题与策略[J]. 老龄化研究, 2023, 10(4): 1668-1673. https://doi.org/10.12677/AR.2023.104222

1. 引言

二十大报告指出,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相关人口学家分析七普数据得出:未来30年我国将迅速走向重度和深度老龄化,至本世纪中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0.7% (超级老龄社会),老人群体总量超4亿 [1]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呈现出“未富先老”的局面。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之一就是树立积极老龄观,重视发挥老年群体的作用,鼓励老年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快速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包括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资源不足、养老保障体系的不适应等。在当下人口结构变动的时代,诞生了三种新的老龄观:成功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早在上世纪末,WHO就极力宣传积极老龄化理念,社会应认识到老年人口不应只是被赡养的群体,也是一定的人力资源。虽然老龄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我们也要积极应对,尤其是重视老年人自身的作用。我国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也作出了战略部署,国务院于2019年颁布《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强调构建老年友好社会,弘扬尊老敬老风尚,增强居民自觉参与意识,力争于本世纪中叶前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互动纽带,这也在一定意义上为老年社会参与开辟道路。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面临大量的退休人群,对他们而言,物质需求已不再是老年追求的目标,充分平等的参与权尤为迫切。不少研究表明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老年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对个人而言,社会参与可以有效地帮助老年人抵御消极的心理情绪 [2] ;当然对整个社会来讲,促进老年社会参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老龄事业的进程同时也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策略提供依据,如何更好地满足老龄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下政府与社会需要关注的议题。

2. 理论起点

活动理论和积极老龄化概念都主张老年人积极地社会参与权,从人权的角度出发,老年人从消极的福利接受者转向权利的所有者,这就意味着老年人的经济、政治、社会权利不因年龄而受到影响。

2.1.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源于俄罗斯心理学的概念框架。这一理论表明认为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其参与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只有保持中年活力、努力不脱离社会联系的老人,才能够成功适应晚年生活。针对退休老年群体,其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主张老年人以新的参与、新角色的方式缓解其因社会角色被打断而产生的情感消沉,以新的角色替代退休后的角色,在社会参与中获得对自己的新认知,将自己与社会的差距降至最小。

2.2. 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承认老年人权利,根据联合国有关老年人独立、参与、有尊严、照顾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术语或者一种政策工具,要求在保障老年群体的基本物质生活的同时,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政治活动以及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杜鹏指出,积极老龄化理论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放在三大行动策略的首要位置,既突显了人本主义,又对我国老有所为理念的国际视角扩展具有借鉴意义 [3] 。

3. 退休群体社会参与问题的现状

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是指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为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参与的经济劳动、政治活动、志愿活动、家庭照料等活动 [4] 。由此可见,老年社会参与包含正式的经济与政治参与以及非正式的家庭与志愿等文娱活动参与。目前我国退休群体的社会参与问题呈现如下特点。

3.1. 老年再就业水平低

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参与,是指他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参加生产活动并从中得到了一定的收入。既包括在退休之后进行了正式的重新就业,而且还包括了多种多样的灵活的非正式就业。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近七成退休老年人有再就业的意愿、近一半老人希望通过就业提高个人和社会价值、34%通过再就业补贴生活、19%老人渴望追求职业发展 [5] ,由此可见老年群体的经济参与意愿强烈。此外,中国老年人才网于去年8月投入使用,这极大地拓宽了老年人找工作的渠道。然而观察老年工作岗位信息,即使老年人才网提供了大量的岗位,适合老年人的工作还是较少,大多数的招聘需求仍是一些基础体力活,如清洁工等,这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体能上的限制。

中国老龄协会对500名老人的再就业情况展开了调查,有57.28%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老年人就业市场形势不好 [6] 。少部分拥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既可以退休后返聘,也可以应聘其他公司,继续从事中年时期的职业,例如教师、医生等专业度高的职业;对于那些没有专业技能,但仍然需要工作维持生活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再就业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相关职位主要集中在清洁和保安等后勤方面。

3.2. 社会参与存在代际矛盾

马克思曾言家务劳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商品,家务劳动是劳动力存续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7] ,这表明家务劳动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不可估量。对大多数退休群体来讲,协助照料孙辈已然占据退休生活的绝大比例。总体上我国老年人的家务劳动参与度比较高,然而其中不免有一些现实困境:由于时代的不同,老年人和子女生活的过程中思想观念的差异难免引发一些家庭矛盾,严重时很有可能影响老年生活幸福感。这样无私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理解,子女甚至会以为这是理所当然,这其实低估了老年人家务活动的巨大价值意义。

除此之外,公共场所也易引发代际问题。譬如流行的“广场舞大妈”,近年来被多方媒体点评为扰民活动;数字化时代,老年人因手机使用落后等问题,购物或日常出行出现困难。不可否认,代际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社会与时俱进的体现。代际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代人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交流存在不对等问题,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怀。

以上两点反映了时代和环境快速变化下的代际文化冲突,以老年人为本的孝道文化逐渐边缘,青年文化逐渐占据优势,话语权碰撞现象在不少新闻中随之可见。从深层次来看,这也与我国老年政治参与力量薄弱有一定关联。老年人缺乏提出利益诉求的政治渠道,逐渐与日益壮大的劳动力群体形成矛盾。

3.3. 志愿服务意愿高、参与率低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其中就包括推动老年志愿服务发展。对社会而言,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是落实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制度因素,也是保证新时期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8] ;对个人而言,老人参加志愿服务可以明显地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减少他们的抑郁风险,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以及他们的生活幸福感 [9] 。

对于大多数退休老年来说,他们的物质基础良好,在志愿活动中可以极大地满足他们的价值心理,参与意愿较高。然而实际上却是“高参与意愿,低参与率”的情况,首先是志愿服务组织信息的不畅,老年人的志愿服务主要通过社区组织开展,民间机构缺少这方面的活动且老年人的信息的获取也存在一定障碍;其次是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大多数志愿服务以卫生维护、调解纠纷为主,活动的多元化尚未形成;最后是社会支持系统的落后,既包括保障机制的不足也存在大众观念的偏见。作为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如何突破老年志愿活动参与中的瓶颈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4. 促进退休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实践路径

4.1. 畅通再就业机制,释放人口红利

首先针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需要政府与社会形成合力,从政策和法律层面保障老年再就业的平等参与。一方面,用工单位要保障老年人在工作中获得公平的待遇;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针对老年人再就业执行相关政策,从权益、时间、福利待遇和法律责任等角度保护再就业的老年人。其次对于老年人不同类型的再就业需求,相关领域专家表示,社会上几乎没有专业的就业培训课程,可以通过社会组织、老年大学授课等方式,链接就业市场与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为老年群体提供不同种类的技能培训,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就业需求。最后针对退休老人的就业环境,应从工作舒适度等方面进行提升,例如德国工厂为年长工人配备了工作椅,老年人的身体得到了减负,工作满意度也相应会提升。只有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才能将“老有所为”落实到地。

4.2. 加强顶层设计,缓解代际矛盾

首先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代沟加深、传统孝道文化式微、价值观念冲突等问题,需要加强代际文化认同,加强代际团结,形成全体人民相互帮助、平等友爱、孝亲敬老、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通过树立良好的家风理念,提高青年对老年群体在家务生活中的贡献认同度,由小到大进而形成全社会尊重老人的社会风尚。让退休老人的家庭参与得到认可与关注,从根本上减轻老人在家庭生活中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冲突。其次着力打造老年友好社会,构建一个充满老年关怀的国家。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例如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地完善,要让服务的内容更加地充实,要更加系统化的服务标准,还要对经营机制进行创新 [10]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开始试点老年友好社区,为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提供方方面面的便捷,只有老年群体的利益得到了满足,与青年群体之间的矛盾才能有效的化解。

4.3. 拓宽志愿服务资源,丰富社会参与内容

首先应以社区为主体,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参与途径和机遇。社区作为中国老年人最重要的社会交往场所和志愿服务平台,是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在我国,以社区为基础,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社会参与平台,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互助养老便是一项较为典型的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养老志愿服务模式,经过国外不断地探索,已经形成了具有不同国家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其中被我国广泛应用的是时间银行模式。它以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为核心,以社区为单位,以数字化为载体,有利于扩大老年群体的社会交往范围,同时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不仅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多样化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年轻人口的养老负担。

其次,在国家的支持下,基层社会组织要积极地组织、动员辖区内的老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同时,也要鼓励老年群体主动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老年志愿者活动参与平台,并强化对志愿者的引导、支持和整合,提高参与者的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进行服务项目的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参与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和经历的老人们的参与需要,又能满足大众的服务需求,最终达到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无缝对接”,为老年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提供保证。

4.4. 营造参与氛围,增强参与意识

首先针对我国大量独居和孤寡老人群体,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社会参与机会明显较少导致的老人参与意愿不高的问题,政府应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等方式实施服务项目,为老人提供社会参与的平台,逐渐培养老年个体的参与意愿,避免这类群体因较低的生活满意度而产生消极心理,影响正常的晚年生活。其次针对参与意识较高的城市地区,我们也要尊重老年群体的参与意愿,把握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年龄性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依据;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发社会资源,切不可盲目地走形式主义,忽略老年人实际的参与需求,这样反而降低其参与意愿,违背了初衷。此外,家庭作为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因素,决定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范围和程度 [11] ,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呈正相关,因此需要借助社区支持网络的力量来进一步地倡导老年社会参与,同时也要挖掘老年领袖,发挥同辈群体的影响力,以此带动更多的老年群体走出家庭、融入社会。

5.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退休群体的基本物质需求已大多能够得到满足,但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之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真正激发出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活力,有利于应对少子老龄化时代带来的风险,也有利于促进老龄社会人口的高质量发展。社会参与作为老年人精神满足感的重要指标,需要政府、社会及家庭多方面的协调才能完善。在老人社会参与的过程中,随之产生的热点议题包括适老化改造、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数字鸿沟的破解等。如今国家积极探索适老化改造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完善相关适老化制度,为实现更高层次的老年社会参与及积极老龄化探寻出路。未来相关研究也会着力于老年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与时代相结合,探索现代化背景下的老年社会参与。

参考文献

[1] 陈卫. 中国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预测[J]. 社会科学辑刊, 2022(5): 133-144.
[2] 何文炯, 张雪, 刘来泽. 社会参与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个人-家庭平衡的视角[J]. 治理研究, 2022, 38(5): 12-24+124-125.
[3] 杜鹏, 王菲. “老有所为”在中国的发展: 政策变迁和框架构建[J]. 人口与发展, 2011, 17(6): 34-38.
[4] 谢立黎.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及影响因素[J]. 人口研究, 2019, 43(3): 17-30.
[5] 前程无忧《报告》显示: 近七成退休人员再就业意愿强烈[EB/OL].
https://m.tech.china.com/redian/2022/1017/102022_1159655.html, 2022-10-17.
[6] 苏辉. 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基于“老年人再就业问题调查”数据[J]. 老龄科学研究, 2022, 10(12): 34-49.
[7] [德]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文集(第5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55-587.
[8] 陆杰华. 老年志愿服务推动新时代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J].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 2022, 3(1): 2-10.
[9] 倪晨旭, 郭诗怡, 等. 新时代银龄行动: 志愿服务参与对老年人福祉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23, 37(2): 68-83.
[10] 吕晓莉, 李志宏.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代际矛盾及其治理[J]. 中国青年研究, 2014(1): 30-35.
[11] 郑红, 王丽丽. 老年人社会参与意愿及其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基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J]. 老龄科学研究, 2022, 10(10): 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