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耐挫心理的发展特点及对坚持行为的影响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hoolers’ Perseverance and Its Influence on Persistence Behavior
DOI: 10.12677/AP.2023.133134, PDF, HTML, XML, 下载: 219  浏览: 347 
作者: 都 旭*: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贵州 遵义;何建匀, 冉 婷:都匀市第一幼儿园,贵州 都匀
关键词: 耐挫心理学前儿童坚持行为发展特点Perseverance Preschooler Persistence Behavio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摘要: 为探讨学前儿童耐挫心理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坚持行为的影响,以102名3~5岁儿童为被试,创设失败情景故事,要求被试听故事,回答相应问题。结果发现:1) 耐挫心理在3~4岁阶段飞速发展;2) 耐挫心理四因素的发展呈分离趋势,即乐观和可控在3~4岁阶段飞速发展,坚信在4~5岁阶段飞速发展;3) 坚信能正向预测学前儿童失败后的坚持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期是耐挫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坚信是预测学前儿童坚持行为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erseverance in preschoolers and its prediction of persistence behavior, 102 preschoolers aged 3~5 participated in the research. Scenario stories about failure were created, and preschoolers were asked to listen to the stories and answer corresponding ques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Perseverance developed rapidly at the age of 3~4. 2) Optimism and controllability developed rapidly at the age of 3~4, and conviction developed rapidly at the age of 4~5. 3) Conviction positively predicted persistence behavior of preschoolers after experiencing failure. These results reveal that preschool is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perseverance, and convi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predicting preschoolers’ persistence behavior.
文章引用:都旭, 何建匀, 冉婷 (2023). 学前儿童耐挫心理的发展特点及对坚持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进展, 13(3), 1118-112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3134

1. 引言

失败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Nichols et al., 2020)。例如,因缺乏交往策略与同伴发生冲突、在游戏活动中未能选到自己心爱的玩具、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比同伴差等。良好的耐挫心理能帮助学前儿童恢复积极情绪,战胜失败。

耐挫心理是个体反复战胜失败取得成功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力,由坚信、醒悟、可控和乐观四个因素构成(都旭,2021),其中,坚信强调个体反复经历失败后仍相信自己终将获得成功、勇于坚持;醒悟强调个体能对失败产生积极的认识;可控强调个体认为造成失败的原因是可控的;乐观强调个体能较快从消极情绪中恢复,积极面对失败(白学军等,2020)。学前儿童耐挫心理的发展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刘丽英,刘云艳,2011),与其社会适应(Nichols et al., 2020)和后续的认知能力、学业成就紧密相关(Luster & McAdoo, 1996)。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学前儿童耐挫心理的发展。

关于学前儿童耐挫心理的发展情况,前人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例如,邹敏(2011)采用自然观察法,发现2~6岁儿童在经历失败后会出现较长时间的哭闹、愤怒、喊叫和攻击等表现。其他研究者采用画圈任务,发现失败经历会让4~5岁儿童产生较差的自我评估,使其在后续任务中表现不佳,即使4~5儿童再次获得积极反馈后,其自我评估也未能得到改善(Rhodes & Brickman, 2010)。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的耐挫心理发展处于较低水平。然而,还有研究者采用投掷游戏任务,发现5岁儿童在任务开始时经历失败会做出更多的坚持行为,表明学前儿童的耐挫心理发展较好(Chang et al., 2016)。前人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二:1) 上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学前儿童在竞争类游戏任务中的表现可能与自由游戏中不同。2) 上述研究中的被试年龄存在差异,且未对比3、4、5岁儿童耐挫心理的发展特点。

仅有少数研究关注了3~5岁儿童耐挫心理的发展趋势。前人研究以3~5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教师报告的方式,让教师描述每个被试在生活、学习、人际方面经历失败后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学前儿童失败后的表现越来越积极,3~4岁是其发展的关键期(刘丽英,刘云艳,2011)。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报告法在描述学前儿童外显情绪和行为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却不利于挖掘被试外显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目前并不清楚学前儿童如何看待失败?是否能调节失败后的情绪?是否认为失败可控?以及是否在失败后仍相信自己终将成功?相比之下,情景故事问答法以学前儿童易于理解的情景故事为依托,通过主试问问题、学前儿童回答问题的方式,能深入了解学前儿童内心的想法,被广泛应用于学前儿童的相关研究中(都旭等,2017;Du & Hao, 2018; Sebastián-Enesco et al., 2020; Weisberg & Hopkins, 2020)。因此,本研究将采用情景故事问答法考察学前儿童耐挫心理的发展。

此外,耐挫心理包含坚信、醒悟、可控和乐观四个因素(白学军等,2020)。关于何种因素能预测学前儿童失败后的坚持行为,前人研究(Heyman et al., 1992)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该研究依据被试对失败后任务完成情况的自评,将5~6岁儿童分为高分组(即失败后认为任务完成得较好)和低分组(即失败后认为任务完成得不好),结果发现,高分组后续的坚持意愿显著高于低分组。个体在失败后对于任务完成情况的自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坚信的内容。前人编制的《大学生耐挫心理量表》(白学军等,2020)坚信分维度中也有相似的表述“虽然遇到挫折,但取得的成绩让我相信成功就在眼前”。可见,前人研究结果(Heyman et al., 1992)表明坚信会影响5~6岁儿童失败后的坚持行为。然而,该研究并未关注耐挫心理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并不清楚学前儿童耐挫心理中的何种因素,对其失败后的坚持行为存在关键预测作用。探讨该问题对于促进学前儿童耐挫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方法

2.1. 被试

从天津市某幼儿园随机选择102名3~5岁被试。其中,3岁组共32名(男15名,女17名),其年龄范围为3.17~3.92岁(M = 3.62, SD = 0.24),4岁组共33名(男16名,女17名),其年龄范围为4.00~4.92岁(M = 4.45, SD = 0.31),5岁组共37名(男21名,女16名),其年龄范围为5.00~5.92岁(M = 5.38, SD = 0.30)。

2.2. 实验材料

2.2.1. 失败情景故事

依据前人研究(刘丽英,刘云艳,2011),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失败事件、生活失败事件、人际失败事件各3个,创编9个失败情景故事。故事采用第三人称,长度均为33个字左右,在结构上均包含2个部分:1) 想要做某事的愿望,2) 经过反复的努力却最终失败。例如,“婷婷很喜欢拼图,她想把一个新拼图拼好,可她拼了好几次,怎么都拼不好。”

请25名幼儿教师对9个失败情景故事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含:1) 失败情景对于学前儿童的常见程度,2) 故事表述是否符合学前儿童的理解水平。教师评定采用5点计分方式。根据教师评定的结果,选取常见程度平均分、理解程度平均分高于4分的6个故事作为实验材料。其中,学习失败、生活失败、人际失败情景故事各2个。故事呈现顺序随机。

所有被试在倾听失败情景故事后需要回答2个控制问题,以确保他们理解故事:1) 故事中的小朋友想要做什么?2) 他/她做到了吗?

2.2.2. 耐挫心理的测量

被试完成控制问题后,需要在“如果你是** (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假设下,回答耐挫心理问题。依据前人(白学军等,2020;都旭等,2021;杨博茜等,2023)对耐挫心理四个因素的阐释,本研究编制了能够反映相应内容且学前儿童能够理解并作答的问题。经研究成员讨论和幼儿教师评定,最终确定7道题目。见表1

为确保被试答案的有效性,主试在被试回答每个问题之后,都会追问“为什么?”所有被试均给出充分并合理的回答。

被试在所有故事上的得分加总,作为其耐挫心理总分。分数范围0~42分,分数越高,表明耐挫水平越高。被试在所有故事上的坚信问题得分加总,作为其坚信得分,分数范围0~12分,分数越高,表明坚信水平越高。被试在所有故事上的醒悟问题得分加总,作为其醒悟得分,分数范围0~12分,分数越高,表明醒悟水平越高。被试在所有故事上的可控问题得分加总,作为其可控得分,分数范围0~6分,分数越高,表明可控水平越高。被试在所有故事上的乐观问题得分加总,作为其乐观得分,分数范围0~12分,分数越高,表明乐观水平越高。

Table 1. Questions and scoring methods of perseverance

表1. 耐挫心理的问题及计分方法

2.2.3. 坚持行为的测量

被试在回答耐挫心理问题后,回答坚持行为问题:“如果你是** (故事中的主人公),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再试一次吗?”被试回答“会”,计1分,回答“不会”,计0分。被试在所有故事上的坚持行为问题得分加总,作为其坚持行为得分,分数范围0~6分,分数越高,表明坚持行为更多。

2.2.4. 心理释放

本研究采用心理释放任务(Dennis, 2006)来消除实验任务对被试的不良影响。主试请被试展现自己的特长,唱歌、绘画、背儿歌均可。无论被试表现如何,主试都表扬被试,并奖励被试2张卡通贴画。

2.3. 实验程序

实验在安静的房间内开展,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实验分为两个阶段:1) 主试依次阅读失败情景故事,要求被试回答与故事相对应的耐挫心理和坚持行为问题。2) 主试引导被试完成心理释放任务。整个实验持续25分钟。

3. 结果

3.1. 学前儿童耐挫心理的发展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 (2, 99) = 11.86,p < 0.001,偏η2 = 0.193。3岁儿童的耐挫心理总分(M = 21.59, SD = 6.77)显著低于4岁(M = 26.12, SD = 6.28, p = 0.009)和5岁儿童的(M = 28.59, SD = 4.95, p < 0.001),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 = 0.265。表明耐挫心理在3~4岁阶段飞速发展。

3.2. 学前儿童坚信的发展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 (2, 99) = 13.66,p < 0.001,偏η2 = 0.216。5岁儿童的坚信得分(M = 11.19, SD = 1.08)显著高于3岁(M = 8.31, SD = 2.72, p < 0.001)和4岁儿童(M = 9.36, SD = 2.87, p = 0.004)。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 = 0.214。表明坚信在4~5岁阶段飞速发展。

3.3. 学前儿童醒悟的发展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F (2, 99) = 0.60,p = 0.551。表明醒悟在学前阶段发展缓慢。

3.4. 学前儿童乐观的发展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 (2, 99) = 4.62,p = 0.012,偏η2 = 0.085。3岁儿童的乐观得分(M = 5.19, SD = 3.37)显著低于4岁(M = 6.94, SD = 2.73, p = 0.042)和5岁儿童的(M = 7.08, SD = 2.35, p = 0.020)。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 = 1.000。表明乐观在3~4岁阶段飞速发展。

3.5. 学前儿童可控的发展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 (2, 99) = 5.59,p = 0.005,偏η2 = 0.101。3岁儿童的可控得分(M = 2.41, SD = 1.79)显著低于4岁(M = 3.88, SD = 2.42, p = 0.020)和5岁儿童的(M = 3.97, SD = 2.14, p = 0.009)。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 = 1.000。表明可控在3~4岁阶段飞速发展。

3.6. 学前儿童坚持行为的发展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 (2, 99) = 4.67,p = 0.012,偏η2 = 0.086。5岁儿童的坚持行为得分(M = 5.38, SD = 0.95)显著高于3岁(M = 4.44, SD = 1.66, p = 0.033)和4岁儿童(M = 4.42, SD = 1.82, p = 0.028)。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 = 1.000。表明坚持行为在4~5岁阶段飞速发展。

3.7. 学前儿童坚持行为的预测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以坚持行为得分为因变量,第一层放入年龄和性别,第二层放入醒悟、可控、坚信和乐观得分。结果发现,第二层回归方程显著,F (6, 95) = 67.30,p < 0.001,R2 = 0.81,ΔR2 = 0.80。坚信(β = 0.94, t = 18.02, p < 0.001)能正向预测学前儿童的坚持行为,醒悟(β = 0.08, t = 1.54, p = 0.127)、乐观(β = −0.04, t = −0.78, p = 0.438)、可控(β = 0.05, t = 0.97, p = 0.336)则不能预测学前儿童的坚持行为。表明学前儿童的坚信程度能显著预测其坚持行为。

4. 讨论

4.1. 学前儿童耐挫心理的发展

本研究发现,3岁儿童的耐挫心理总分显著低于4岁和5岁儿童的,后两者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耐挫心理在3~4岁阶段飞速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4岁儿童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掌握了一定的同伴交往策略和适当的学习方法,从而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此时,即使再经历失败,他们也能乐观面对,认为失败可控,且相信自己终将战胜失败、取得成功。

本研究还发现,耐挫心理四因素的发展呈现分离趋势,具体表现为:乐观和可控在3~4岁阶段飞速发展,坚信在4~5岁阶段飞速发展,醒悟在学前期的发展缓慢。与本研究结果相似的是,前人在考察初中、高中、本科生和研究生耐挫心理的发展时,也发现耐挫心理四因素的发展呈分离趋势(都旭,2021)。究其原因,乐观和可控的发展可能主要受到学前儿童失败和成功经历的影响。如前所述,4岁儿童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这使得他们能够乐观看待失败,并认为造成失败的原因是可控的。相比之下,坚信强调个体对于未来成功的信心。尽管学前儿童积累了成功经验,但他们也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在思考未来能否成功时可能会更多依赖于自己的实际情况。5岁儿童随着能力的增强,他们对未来成功的信心也显著增强。此外,醒悟强调对失败的认识,如失败普遍存在,失败不会影响自我评价等。这种认知因素的发展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可能较为缓慢。

4.2. 学前儿童耐挫心理对坚持行为的预测

本研究发现,坚信正向预测学前儿童失败后的坚持行为。坚信强调个体在反复失败后仍相信自己终将获得成功、勇于坚持。坚信是信念因素(白学军等,2020;Du et al., 2021)。冯江平(1991)认为有坚定信念的人,对人生价值有着正确、深刻的认识,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失败,并为实现目标坚持不懈。学前儿童的坚信处于蓬勃发展中。尽管他们未能形成深刻的价值观,但这种信念仍然为他们后续的坚持行为提供了强大的动机。

5. 结论与建议

5.1. 把握耐挫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本研究结果表明:耐挫心理在3~4岁阶段飞速发展。这提示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把握住耐挫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学前儿童进行相应的耐挫教育。例如,可以选择与挫折、失败有关的故事,组织阅读活动、讨论活动、表演活动等,提升学前儿童的耐挫水平。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和家长也应在学前儿童经历失败时对其进行观察和引导,以便其掌握相应的方法,这将对提升耐挫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5.2. 耐挫心理四因素的发展呈分离趋势

本研究结果表明:乐观和可控在3~4岁阶段飞速发展,坚信在4~5岁阶段飞速发展,醒悟在学前期的发展缓慢。这提示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对学前儿童开展耐挫心理培养工作时,应具有针对性,例如,在3~4岁阶段主要让幼儿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并将其经历的失败或挫折归咎于可控因素,以促进其乐观和可控水平的提升。在4~5岁阶段,应增强幼儿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让其相信“即使经历失败,自己也终将获得成功”,提升其坚信水平。此外,由于学前儿童认知水平的局限性,醒悟水平发展缓慢。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向其渗透“失败普遍存在”等思想,为其后续醒悟水平的发展奠定基础。

5.3. 坚信能正向预测学前儿童失败后的坚持行为

本研究结果表明:坚信能正向预测学前儿童失败后的坚持行为。坚持行为是个体战胜失败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龄前期,培养儿童的坚持行为对于其后续战胜失败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本研究结果,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通过提升学前儿童的坚信水平,帮助其树立战胜失败的信心,从而塑造其坚持行为。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白学军, 都旭, 牛宏伟, 郝嘉佳(2020). 耐挫心理结构的探索: 基于大学生群体的测量. 心理与行为研究, 18(5), 638-644.
[2] 都旭(2021). 学生耐挫心理的发展特点和神经基础.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3] 都旭, 白学军, 刘颖, 郝嘉佳(2021). 成功经历能改善低耐挫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心理科学, 44(5), 1216-1223.
[4] 都旭, 郝坚, 方平(2017). 学前儿童对不同类型道德故事的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 学前教育研究, (12), 12-23.
[5] 冯江平(1991). 挫折心理学. 山西教育出版社.
[6] 刘丽英, 刘云艳(2011). 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特点. 学前教育研究, (2), 41-45.
[7] 杨博茜, 康佳, 都旭, 冯萌萌, 白学军(2023). 高、低耐挫大学生对成功与失败事件的归因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1), 154-160.
[8] 邹敏(2011). 2-6岁在园幼儿受挫的缘由与反应. 学前教育研究, (6), 41-44.
[9] Chang, T. C., Lay, K. L., & Kung, M. J. (2016). On-Task Predictors for Preschoolers’ Persistence in Meeting Challenge. In 24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
[10] Dennis, T. (2006).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in Preschoolers: The Interplay of Child Approach Reactivity, Parenting, and Control Capacit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 84-97.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42.1.84
[11] Du, X., & Hao, J. (2018). Moral Stories Emphasizing Actors’ Negative Emotions toward Their Nonhelping Behavior Promote Preschoolers’ Hel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68, 19-31.
https://doi.org/10.1016/j.jecp.2017.11.011
[12] Du, X., Yuan, S., Liu, Y., & Bai, X. (2021). Reading Struggle Stories of Role Models Can Improve Students’ Growth Mindse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Article ID: 747039.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1.747039
[13] Heyman, G. D., Dweck, C. S., & Cain, K. M. (1992). Young Children’s Vulnerability to Self-Blame and Helplessness: Relationship to Beliefs about Goodness. Child Development, 63, 401-415.
https://doi.org/10.2307/1131488
[14] Luster. T., & McAdoo, H. (1996). Family and Child Influen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Data.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26-39.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32.1.26
[15] Nichols, O., Vaughn, B. E., Coppola, G., Shin, N., & Krzysik, L. (2020). Relations between Preschooler Social Competence and Coping Tactics during Resource-Based Conflicts. Review of Social Development, 4, 1051-1070.
https://doi.org/10.1111/sode.12451
[16] Rhodes, M., & Brickman, D. (2010). Preschoolers’ Responses to Social Comparisons Involving Relative Failur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 968-972.
https://doi.org/10.1111/j.1467-9280.2008.02184.x
[17] Sebastián-Enesco, C., Guerrero, S., & Enesco, I. (2020). What Makes Children Defy Their Peers? Chinese and Spanish Preschoolers’ Decisions to Trust (or Not) Peer Consensus. Social Development, 2, 494-508.
https://doi.org/10.1111/sode.12416
[18] Weisberg, D. S., & Hopkins, E. J. (2020). Preschoolers’ Extension and Export of Information from Realistic and Fantastical Stories.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4, e2182.
https://doi.org/10.1002/icd.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