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思考
Thinking o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DOI: 10.12677/AE.2023.134324, PDF, HTML, XML, 下载: 266  浏览: 63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谭德展:商丘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 商丘;张洁洁:民权县实验中学,河南 商丘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家校合作创新精神Double Reductio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Reform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novative Spirit
摘要: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的重要决策。“双减”政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新思考。本文阐述了“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新方向,小学数学教育应着力于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应革新教学模式,创新作业布置,建立新型的考试评价制度,增进课外活动与课堂知识的融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协作。
Abstrac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 made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in response to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education and triggered new thinking on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w direction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y objectives and value objectiv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schools should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 innovate the assignment of homework, establish a new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classroom knowledge, and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parents.
文章引用:谭德展, 张洁洁.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思考[J]. 教育进展, 2023, 13(4): 2062-206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4324

1.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被简称为“双减”的政策,出台地正当其时。历经40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双减”前,义务教育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

“双减”政策的提出,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更加良好的教育生态。“双减”政策的提出对教育领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促使学校、家庭、社会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双减”旨在避免应试化、短视化的教育,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有独特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及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1] [2]

2. 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定位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没有数学,也就没有现代科学。现代人才对数学的要求非常高,很多领域没有数学都将寸步难行。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学科,知识之间有很强的连贯性。小学数学作为整个数学的基础,必须夯实筑牢,没有厚实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有长远广阔的后续发展空间。从知识目标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掌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能力的目标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从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角度说,小学阶段应培养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学会欣赏数学的美。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通常以知识目标为主,轻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对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很不利的。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价值塑造。但这绝不就是意味着忽视知识目标,没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减负”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增效”,减少的是一些重复的工作,减少的是一些不必要的负担,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数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必须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而小学数学作为数学的起始阶段,其地位尤为重要。“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家庭应该顺应潮流,寻求对策,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力争让小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宽阔的基础。 [3] [4]

3.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学校对策

学校作为学生培养主力军的这一角色定位不会因“双减”政策而有所动摇,相反学校应该以“双减”政策为契机,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考试评价、课外活动等诸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为学生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课堂教学要革新形式、创新内容

课堂教学是学生培养的最重要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在不断地改革,但依然存在着诸多不符合“双减”精神的问题。譬如,课堂教学还是以“填鸭式”灌输教育为主,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依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没有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依然奉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锻炼,导致学生的个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也容易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教育本应是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可现行的课堂教学却让很多儿童出现厌学的现象,遑论能力锻炼了。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让课堂变得快活、有趣,让学生们乐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让学生们爱上课堂、爱上学习。为此,老师们要增强跟学生的互动,弱化自己的主导地位,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倡导学生互助学习、互相讨论,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另外,因学生的天赋、特长、家庭环境等因素各不相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各有差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方面要兼顾这种差异性和个性,争取方方面面的学生都要照顾到,不能以一概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虽然实施起来很难,但正因为其艰难,更凸显其重要性。除了在形式方面要活跃课堂,因材施教之外,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锐意创新。时代在变化,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们必须针对这种变化做出应对。课堂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应用举例,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选择一些富有时代性的、学生们感兴趣的事例。这样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能让学生们保持对课堂的兴趣,也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以数学为例,老师们在课堂上可以多采用一些同学们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中,也可以采用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物品做教具,例如在讲数的四则运算时,乐高积木就是很好的材料。 [5] [6]

3.2. 作业设计要减负提质

数学作业是巩固学生数学知识的重要一环,是检验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适度的数学作业对数学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衔接,也是连接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在学校外的重要活动。以往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方面总会出现形式单一,作业量大,重复度高,难度性强等教学弊端,给小学生们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育而言不是要取消作业,而是要减少一些重复的、不必要的、质量不高、意义不大的作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质精而量少的作业,从而达到既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发展质量的目的。为此,教师应该更新作业设计观念,提高作业设计和管理水平,增强作业的灵活性,摒弃过去的简单机械的做法。作业设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差异,要分层次设置作业,将题目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作业。作业设计要增强作业的趣味性,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应该减少纸质作业,多布置一些实践类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帮父母到超市购置商品,锻炼他们的数字计算能力。 [7] [8]

3.3. 考试评价要重素质、轻分数

考试评价是指挥棒,直接决定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过去教育的所有问题,其根源都是因为考试评价的方式。过去的考试评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纸质化考试,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优劣,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给家长带来很深的焦虑。“双减”政策下,首先要改变考试的功能定位。过去考试的目的是甄别、选拔学生,现在的考试应着力于诊断学情、服务教学。要严格控制考试的次数,一二年级不进行纸质化考试,小学其他年级只在期末组织一次考试,取消单元考、周考、月考等其他各类考试,杜绝一切变相的考试。考试结果应以等级评价为主,可分为4~5个等级,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教师要运用考试结果分析学情、教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扶指导;学校对考试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对教学质量做出科学判断,有针对性地对教师教学进行指导和培训。考试命题内容要规范、合理,不得超纲超进度。考试内容要以基础知识为主,注重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注重考察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小学数学的考试内容要紧贴生活,突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完善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建立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此外,不能简单以考试结果来作为教师业绩评价的依据,让老师们也从考试中解放出来,将重心放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 [9]

3.4. 课外活动要增加内容、突出特色

知识学习只是教育的一方面,按照小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小学生应该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小学教育首先要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德智体美劳能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此更应该在课外活动方面增加内容、突出特色。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过去的课外活动一般都内容偏少,且容易流于形式,甚至于只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为了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学校应该把课外活动提高到跟文化课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有课外活动大纲,有专业的老师引导。要增加课外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课外活动的课程设置要全面,体育类、艺术类、科学类要应有尽有,足球、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唱歌、舞蹈、绘画、书法、编程、机器人、航模等要充分开展。除了课外活动要增加内容之外,学校也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外活动。可以依托当地的优势项目建立自己的特色,例如棋类运动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将棋类作为当地学校的课外活动特色,可以跟当地的棋类培训学校合作,请知名棋类大师进校园,共同开展活动等。小学数学教育可以与适合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棋类运动中可以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对数学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棋类运动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这对学好数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10] [11]

3.5.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协作

本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双减”政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学校和家长提出了挑战,更需要双方的沟通和协作。双方要定时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沟通,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方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对孩子的教育策略。要建立学校和家长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沟通频率要比“双减”政策前更频繁,改变过去一学期只开一次家长会的状态。沟通的方式和时间需要更灵活一些,可以通过微信、电话、书面文字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目的旨在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学校和家长双方要在孩子的教育上保持步调一致,要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保持统一,避免出现各说各话的情况。有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表现迥异,有的孩子在某些问题和行为上接受了来自学校和家长的不同的对待方式,这就是沟通不及时、协作出问题的表现了。一般地说,学校主要侧重孩子共性的培养,家长主要侧重孩子个性的培养。而孩子的健康成长既需要共性得到培养,也要保持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密切协作。 [12]

4. 结语

“双减”政策的提出是一个很重要的契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要领会其中的精神,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同心共力、同频共振,为培养更具创新能力、更有综合发展素质的人才而携手奋斗。人才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最重要因素,“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最终还是要落到少年们的肩上,让我们一起为少年的成长而贡献力量吧!

基金项目

商丘师范学院20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1jgybxm04)。

参考文献

[1] 赵润岚. “双减”政策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提质增效的路径研究[J]. 郑州师范教育, 2022, 11(5): 14-19.
[2] 林莹, 李新庭.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育减负与日本宽松教育之比较[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9): 78-84.
[3] 李新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21): 152-153.
[4] 陈强. 浅析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J]. 西部皮革, 2016, 38(24): 195.
[5] 杨耀天. “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中的“减”与“增” [J]. 科教文汇, 2022(22): 121-125.
[6] 刘高岭. 用好“双减”政策指挥棒, 构建开放教学新课堂[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3(2): 35-36.
[7] 周健婷, 王春妹, 李婉瑜, 周惠, 谭波, 汤获.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38(11): 95-98.
[8] 孙玉真. “双减”政策下小学中段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策略[J]. 亚太教育, 2022(24): 139-142.
[9] 方紫琼, 刘济良. “双减”政策视域中的家长教育焦虑: 表现、成因及纾解[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9): 9-14.
[10] 高博. “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展望[J]. 当代体育科技, 2022, 12(27): 44-47.
[11] 庞贞艾.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1): 66-7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1011
[12] 游步坚. “双减”政策内涵的辩证: 学生与家长的视角[J]. 龙岩学院学报, 2022, 40(5): 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