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下学生课堂沉默原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Students’ Classroom Silence under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DOI: 10.12677/AE.2023.13101190, PDF, HTML, XML, 下载: 154  浏览: 328 
作者: 张宇尘, 辛俊德:泰国格乐大学国际学院,泰国 曼谷
关键词: 课堂沉默学生沉默师生关系Classroom Silence Student Silenc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摘要: 课堂沉默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涉及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环境。为了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重建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关系至关重要。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涵盖了交流主体之间地位的不平衡、教师提问方式的单调、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以及个别学生因素的影响等。为了解决课堂中的无声现象,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其中包括构建一个交流共同体、改变课堂提问的角度、调整教学策略等措施。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静默现象,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Abstract: Silence in the classroom can b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students, teacher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ruly effective teaching, it is essential to re-establish a democratic and equal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main rea-sons for classroom silence include the imbalance of status between communication subjects, the monotony of teachers' questioning methods, the singulari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student factor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phenomenon of silence in the classroom, classroom teaching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se include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communication, changing the angle of questioning in the classroom, and adjus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hrough these methods, the phenomenon of silence in the classroom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students can be motivated to participate more actively,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文章引用:张宇尘, 辛俊德. 高校课堂教学下学生课堂沉默原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10): 7659-766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1190

1. 引言

积极主动的课堂环境对学生成长和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日益加强,在提出建设“双一流”高校目标的同时,还提出了要加强对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作为本科教育的前沿阵地,大学课堂自然是重中之重 ‎[1] 。所以,当课堂沉默现象发生时,不仅影响着课堂交流的进行,也对课堂教学秩序、教学节奏及教学效果产生连带影响。

对于课堂沉默现象的关注,最初源于对“哑巴英语”的相关研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无论是英语课堂还是其他学科课堂,中国学生一般比外国学生更安静、更沉闷、更不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2] 。一般情况下,高校课堂中的沉默现象会受到学生的参与度和师生互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教师及学生需要三方合作才能真正有效地打破课堂沉默的现象,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互动程度,最终努力实现高品质的大学课堂教育 ‎[3] 。

基于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大学课堂沉默现象与教师教学活动关系的探究,分析学生课堂沉默背后的多重原因,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措施。

2. 高校课堂沉默现象存在的问题

学生沉默现象的出现,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问题,其中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授课方式、学科特点等多种因素。

2.1. 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个体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等因素,在课堂上对他们的沉默与否有影响。一些学生天性内向,性格比较害羞和安静。在课堂环境中,他们可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担心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沉默。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常常引用箴言如“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沉默是金”、“谨言慎行”等,这些格言强调谨慎言行,导致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多倾听、多观察、少表达的谦虚习惯 ‎[1] 。这种内向的性格可能导致他们在上课时选择保持沉默,不愿积极参与班级的互动。

其次,学生自信心不足也是导致课堂沉默的重要因素。一些学生缺乏对自身能力和观点的信心,担心他们的发言会受到他人的批评或否定。这种不自信可能导致他们在上课时选择保持沉默,不敢表达意见。

此外,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影响他们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在某些文化中,学生可能更习惯于保持沉默,不愿在公共场合发表意见,从而可能影响他们在大学课堂上的表现。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课堂沉默的原因之一。因语言障碍,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在课堂上感到不安,不敢积极参与讨论。这种语言能力不足可能导致他们选择保持沉默。因此,大学课堂中学生沉默的个体因素包括性格、自信心、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2.2. 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和成绩,造成学生有默不作声的现象。如果教师过分强调传授知识,而忽视了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思考的环节。那么,大多数学生就只是被动听课,此现象则会造成学生在知识互动上处于沉默状态,在知识学习上缺乏主干之间的沟通;在师生之间,学生总是缺乏筛选性的被动记录 ‎[2] 。

此外,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使学生变成被动接收者,缺乏参与课堂互动的动力,因而选择保持沉默。具体表现为:教师点名发言可能让学生感到尴尬和压力,导致他们不愿积极表达,尤其在大型课堂中更甚。此外,教师的回应也影响学生是否参与。教师消极评价或批评学生的回答,会让学生担心受否定,从而选择保持沉默。

另外,教师对课堂互动的管理和引导,也是影响学生沉默与否的关键要素。如果教师没有适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没有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学生就可能觉得参与的动力不足,从而选择了沉默。因此,教师的教法因素对高校课堂上学生的无声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教师则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堂互动意识,使他们明白课堂质量的高低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的,从而主动了解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3] 。

2.3. 学科特点

学科的特点会影响学生是否在课堂上沉默。某些学科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面对这些具有抽象概念的学科,学生可能需要深入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进行有效陈述和课堂互动。

另一方面,一些学科强调实践性,例如工程学。在这些学科中,学生可能更愿意参与小组讨论和表达,因为他们可以基于自己的实际体验和感受发言。与理论性学科相比,实践性学科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减少沉默现象。

此外,不同学科的教学形式也可能影响学生是否保持沉默。在一些学科中,教师可能更多地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更多地被动接受知识,这可能导致学生参与互动和表达较少。而在另一些学科中,教师可能更倾向于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同时,不同学科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也会影响学生是否选择保持沉默。在某些学科中,学生可能更关注于掌握知识点和取得考试成绩,而可能忽视了在课堂上表达观点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以确保获得稳定的学习成绩。因此,学科的特点因素在课堂沉默现象方面具有一定影响。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减少学生保持沉默的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高校课堂学生沉默现象带来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课堂沉默现象形成后所带来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类。

3.1. 影响教学效果

一、学生的沉默可能导致课堂失去活力和互动性。当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互动提出他们的观点时,课堂教学可能会变得单调和呆板,师生间缺乏积极的讨论和交流,进而影响课堂的活跃度和吸引力。

二、沉默的课堂也会让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理解程度。教师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回答问题,来判断他们是否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进行及时的教学调整和辅导。但是,当学生保持沉默时,教师很难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可能导致教学进度和效果不如预期。

三、学生的沉默还可能影响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学生长时间在课堂上保持沉默,可能会感到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知识掌握。

四、此外,学生的沉默还可能导致课堂中讨论和思维碰撞的缺失。课堂讨论和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的交流,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拓展思维。然而,当学生保持沉默时,这种思维碰撞和启发可能受到影响,从而限制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高校课堂中学生的沉默现象对教学效果有多方面的影响。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保持沉默的重要性,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在课堂上营造积极的氛围,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学生增加学习障碍

大学课堂上出现的学生沉默现象,对学生增加学习障碍有多方面的影响。

学生的沉默会导致他们错过与老师、同学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课堂是重要的学习场所,学生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澄清疑虑,拓展思维。但是,当学生选择沉默时,却不能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辨,造成学习障碍的增加。

学生的沉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和学习上感到孤立无援。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获得帮助和支持,但在选择沉默的时候,却很难得到及时的引导和解答。这样可能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迷茫和不安,给学习增加障碍。

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不语,可能会导致学习动力降低。课堂上积极的互动与表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学习保持热情。但是,当学生选择沉默时,可能会觉得参与的动力不足。有些学生在面对自己不感兴趣,或者认为不重要的课程时,只关注自己的事情,认为只要混学分就可以了,不太愿意去理会老师试图在课堂上进行的互动和交流,给互动课堂的形成制造了对学习有抵触情绪的难题,从而增加了学习的障碍 ‎[4] 。

学生的沉默现象可能导致他们的知识面和理解深度不够。课堂上的讨论与互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然而,当学生选择保持沉默时,他们可能会错过这种机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从而给学习增加了障碍。因此,大学课堂中学生的沉默现象可能会在多个方面影响学习。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沉默对学习的影响,积极采取鼓励学生参与互动的措施,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沉默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4. 高校课堂沉默的教学应对

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课堂中的沉默现象,积极将消极的沉默转化为积极互动。

4.1. 构建交往共同体,主体间进行公平对话

为了解决学生课堂上的沉默问题,需要推动同伴之间的公平对话。

首先,建立协同互动的课堂模式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指导模式和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必须得到改变。逐步地,我们需要创造一种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与互动,以及与教师之间互相配合的教学环境。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丰富课堂协作形式,创造能够促进交流对话的实践,因为语言是人类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的沟通可以传递思想和观点,所以,语言沟通是思想碰撞的基础 ‎[5] 。常见的例子有基于展示性的教学、翻转教室以及同伴辅助小组。参与这些课堂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勇气和沟通能力,从而在对话过程中达到同伴平等。

其次,提升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引导技能,全面掌握教学技巧,以推动课堂有效的互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拓展理论视野,积累广泛的知识面,确保自身的学科知识始终保持在前沿。同样,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很关键。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仍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主导整个课堂,而很多地方院校由于教室紧张,采取大班授课制,这样师生交流更互动性更少,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6]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沟通意识,提升互动的规范性,促进课堂互动的生成。另外,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才能,培养自己成为有观点的个体。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一方面激发学生的主体责任,培养学生的言谈举止意识,在交往中不断提高规范性,促进课堂互动生成;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把学生培养成有主见的个体 ‎[7] 。

总之,要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问题,需要促进同伴之间的公平对话。构建协作式的课堂环境,提升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实现这一目标上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些努力旨在创造鼓励开放交流和互动的氛围,为更加参与式的教育体验做出贡献。

4.2. 转换课堂提问视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提问,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提问,以确保学生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这需要教师从多个维度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整合已掌握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在类似情境中应用概念,得出更广泛的结论。

此外,教师的提问方式应该灵活多样,而不是机械僵化的。例如,当需要澄清概念时,可以采用分类式的提问;在鼓励自主学习时,可以使用引导性的问题;在引入新话题时,可以使用启发性的提问等。

面对课堂提问,如果教师对同一个问题一成不变地使用相同的方法,不仅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能导致课堂单调乏味。相反,当教师不断变换提问方式和角度,呈现出新颖独特的感觉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4.3. 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长期养成的交际习惯,对学生严肃的回应,使学生对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产生恐惧心理至关重要 ‎[8] 。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他们的认知思维相协调,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增强学生的知识获取感和成就感,目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教学策略需要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处于主导地位,被视为知识的权威。尤其是在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客体的等级制教学模式下,以及严格的课堂管理措施下,教师的权威形象被强化。这可能导致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造成严重的课堂静默现象。因此,通过调整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可以通过重新设计课堂布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促进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从而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所面临的挑战、疑虑和困惑,以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并为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这种关注个体差异的做法有助于创造一个包容性和鼓励性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教育,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和教师在相互认同和接纳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地去思考问题。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9] 。

4.4. 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因素,构建课堂生态环境

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够对学生的性别差异、学习风格、语言特点、自我观念等形成稳定的认识。如果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教师就可以预见和评估可能出现的教学结果和课堂静默的情况。通过对课堂的预判,他们可以制定相应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以缓解无效的课堂静默现象。

首先,构建开放、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对于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至关重要。和谐的生态系统是课堂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要素。优质教育强调合理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内外的环境因素。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课堂作为这一微观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需要一个开放和和谐的环境。这有助于培养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推动学生从不自信到充满信心的言论转变。

其次,教师需要正确理解课堂的静默。教师在课堂上面对沉默时,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当教师意识到课堂上存在静默的情况时,可以运用适当的停顿和静默,让学生通过深思熟虑的静默来积极参与学习。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表达权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权利,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积极的态度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减轻课堂静默现象。同时,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和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以便更好地对课堂静默进行控制和利用 ‎[10] 。

5. 小结

高校课堂学生沉默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学生个体因素、教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科特点等多方面原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积极运用互动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让高校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徐敏. 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及影响因素[J]. 黑河学院学报, 2021, 12(8): 108-110.
[2] 吴江渝, 王玮. 消极课堂沉默的成因及教师对策[J]. 大学, 2023(10): 193-196.
[3] 时广军. 交往理性视角下学生沉默样态、诱因及化解[J].中国教育学刊, 2017(8): 72-77.
[4] 吴莹莹. 大学课堂沉默现象与教师教学活动关系研究[J]. 甘肃教育, 2022(13): 70-74.
[5] 邢苏. 浅析大学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 大众文艺, 2022(19): 142-144+56.
[6] 应男.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沉默大学课堂的突破口[J]. 教育观察, 2021(1): 134-137.
https://doi.org/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1.01.042
[7] 张伟平.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课堂沉默现象及策略探析[J]. 知识经济, 2018(9): 173+175.
https://doi.org/10.15880/j.cnki.zsjj.2018.09.105
[8] 陈祖鹏. 学生沉默的教育意义——基于初中生课堂沉默体验的现象学反思[J]. 基础教育, 2018, 15(5): 19-26, 35.
[9] 李艳, 叶明确. 内隐理论视角下高校课堂消极沉默的优化策略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10): 14-18.
https://doi.org/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0.021
[10] 赵明鸿. 课堂沉默现象的教育考察与文化探源[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8(9):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