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哲学中的道德修养探究
Moral Cultivation Exploration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DOI: 10.12677/ACPP.2023.1212422, PDF, HTML, XML, 下载: 75  浏览: 174 
作者: 李麟言: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关键词: 《易经》《周易》道德修养中国哲学The Book of Changes Zhouyi Moral Cultivation Chinese Philosophy
摘要: 《易经》哲学中的道德修养问题,旨在理解《易经》在中国哲学传统中的道德导向以及现代应用的重要性。从《易经》的历史文化背景拉开序幕,可知《易经》作为一项古老智慧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中化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并依据《易经》古文中的卦象加以探析其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在意蕴,诠释所包含的道德修养核心内容,尝试归纳具有现代意义的道德修养主要层面,对于塑造现代社会中的伦理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Moral cultivation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ims to understand the moral orient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n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its modern ap-pli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Book of Changes, we can know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s an ancient wisdom and its deep-rooted position in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Gua Xiang in the ancient tex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moral cultivation, interprets the core content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tries to summarize the main aspects of moral cultivation with modern significan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haping ethical values in modern society.
文章引用:李麟言. 《易经》哲学中的道德修养探究[J]. 哲学进展, 2023, 12(12): 2602-260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2422

1. 《易经》的文化背景与发展

《易经》这部经典著作自问世至今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自周文王“演周易”伊始,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其智慧和哲学思想便注定了它不平凡的“一生”。

在《易经》影响面深层意义中,其实也包含了关于道德、伦理和人性的思考。《易经》是中华古典著作中的瑰宝,问世于西周时期,起初是用来“卜筮”的书籍。直至东周,《易经》思想被当做主文谲谏的工具和一部哲学著作。自汉代以来,它被尊奉为中国“五经”之一。明清之后又被学者称为一部历史著作,近现代又认为是一部科学著作。

高怀民根据《系辞》中伏羲氏始作八卦的内容,得出结论:“它是一个言简意赅的万物发生的思想体系。” [1] 熊十力认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2] 其意说明《易经》涉及面较广。朱伯崑认为:“三才之道天、地、人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乃一阴一阳,也叫性命之理。” [3]

总之,《易经》采用一套符号的形式描述事物的变化,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其核心是由“阴、阳”符号构成,这些符号代表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和更迭,借此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无论是用于国事与政治的推演,还是农业和自然的分析,皆有《易经》所存的身影。然而,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又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医学、天文学等各个领域,为各领域的思考和实践提供了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是中国的“群经之首”,更是中国哲学的“大道之源”。自17世纪始,伴随西方传教士的引入而逐渐传遍欧美各国,《易经》日趋成为全球备受崇敬的智慧著作,给予了西方科技进步的深刻反思,对西方思想发展影响颇深。《易经》是世界人类智慧的宝典,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和智慧思考而令人肃然起敬 [4] 。

2. 《易经》道德修养的内蕴探析

“道德”一词可用“virtue”或“morality”表述,本文所讲的“道德”是形而下的,是通常意义的道德,并非带有本体论的含义。根据学者黄玉顺的观点:“道德与人的行为密切相连”,给予本文反思《易经》哲学的道德修养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他的观点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德与伦理有关;第二,道德与人的行为有关;第三,道德与纯粹私人性品格无关。可以看出,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与外在世界紧密相连,具有突出的外在性特点 [5] 。“修养”是关于自我完善的一种行为,具有自发性的特点。道德修养则是指人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方式,使自身的行为符合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进而完善自身的道德品格。

当人们提及《易经》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时,大多会认为两者的关联性不大,但事实上,当学者深入解读《易经》之后,便发现《易经》中包含了诸多关于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思想,同时孔子也在《易传》中谈论了有关“君王道德修养”的内容。一般来看,儒家伦理思想始终以孔子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主要流派,而这一流派的光辉发展历程离不开《易经》带来的哲学反思。

《易经》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 [6] ”,这里的“德”有人德与天德的双层含义,其二德相互贯通,在道德修养止于至善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着道德境界的提升。《易经》中包含的道德概念与哲学思考相互交织,在《易经》中,道德原则如“仁、义、忠、孝”等被赋予了具体的内涵和解释,这些价值观不仅适用于处理人际关系,还扩展到社会责任和个人行为准则的领域。例如,地泽《临》:“上六:敦临,吉,无咎”( [7] p. 37),象征着督导,阐明君王应怀仁爱之心,由此受到启发后,应千方百计地教导人民,并以其高尚的品德保护人民。《系辞·下》:“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 [7] p. 159),劝导人们明辨是非贤恶,批判小人不以不忠义为耻辱。山水《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7] p. 8),要想通往亨通,准确把握时机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启发智慧和通达之意。风泽《中孚》:“九五,有孚挛如,无咎”( [7] p. 118),君子应当效法“中孚”之象并与天下人心相连,天下之人也要诚信相待,说明了诚信立身的重要性以及广施信德的作用。又如《彖·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7] p. 134),君子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要有理有据,行动要中规中矩,不可朝三暮四,同时也有家长操劳家务需要家庭成员配合的含义。

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在先秦时期还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著作。正如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8] 在当时,孔子认为“中庸”是一套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朱熹又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9] 《易经》的部分思想旨在提示君王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约束自身的权力,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其实,《易经》中有近一半的内容都谈论到了和道德修养的相关的问题,《系辞》也对道德修养方面做出了解释。因此,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影响着民族的复兴和社会的进步,不可低估道德修养在社会稳定、国家繁荣与家庭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易经》哲学中孕育着丰厚的人文生命意识,其道德修养的建构和德性的生长都离不开一个从知行合一到止于至善的路程。《易经》不仅是儒家思想产生的主要源泉,也是中国其他思想流派诞生的动力,这不仅利于个体的道德层面提升,还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华文化的传承对现代社会道德修养问题的升华具有重要价值。

3. 《易经》道德修养的思想诠释

《易经》中的道德修养思想相似于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人是目的”的思想,他认为:“人,一般来说,每个理性存在着,都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存在着,任何时候都必须被当做目的。” [10] 《易经》为追求更高层次道德境界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原则,通过探析其道德观念,以及和道德有关的内容,方便了人们对个体和社会道德发展的研究。

1) 乾(乾为天)

《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象征着刚健的品格。《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7] p. 138),君子在这里指德才兼备的人,在描述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的同时,更是将儒家政治伦理思想贯穿于其中。既然是天性刚健,生生不息,也暗示了整个宇宙在自强不息的变化着。总之,乾卦是让人们坚持下去,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系辞》中解释:“元者善之长也”( [7] p. 155),孔子以此作为根据,认为人性本是善的,重视道德发展,首先要从培养人的本心开始。

2) 坤(坤为地)

《坤》卦象征着君臣之道,个体应具有隐忍、包容和大度的品质。《彖传》记载:“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 [11] p. 23),又如《象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1] p. 24),突出了厚重的意义,厚重是道德修养发展的根本,厚积才能薄发。正如“坤为地”,大地滋生万物,根深才能叶茂。以此可以看出儒家“仁”的观点,之后演变成了“仁德”。

3) 履(天泽履)

《履》卦代表实践和行动,有“遵循大道”之意。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秉持刚健守中,可将坏事变为好事,再大的艰难也能度过,道德修养的起点在于行动和亲身实践。《说文》曰:“礼,履也”,故在经文《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7] p. 21),也讲述了“礼”。意为当客方素质良好,无需从主方获取利益时,主方需谨慎行事,便可顺利开展自己的事务。正如孔子所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这种“礼”亦是君子道德修养的基础。

4) 谦(地山谦)

《谦》卦指谦让,有谦虚卑退之意,谦德的人万事可为,做事要有始有终,《老子》中“虚怀若谷”依此演变而来。经文《谦》:“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 [7] p. 30),意味谦逊的人可以担任重要事务,像涉越大江大河一般。孔颖达曰:“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故曰亨。”意为未被重用之时,自己不必有意表现,只需埋头苦干,因品德高尚终会被人发现,不可放弃谦虚的美德,得到他人的帮助,便大有作为。

5) 复(地雷复)

《复》卦指反省、恢复之意,要求人们必须根绝过去的错误,才能回复正道。经文《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7] p. 45)。意味坚韧不拔地反复试探,对发展有利。如果没有耐心,尽管占据有利形势,也不利于发展的前进道路。道德修养的核心在于随时反观自己,持续审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告诫人们不要丢掉自我反省,若无自我反省的精神,道德修养则无法实现。只有真诚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采取措施来改正,才能不断提升道德修养。细微之处皆不容忽视,才能进行反省,取得持续的进步。又如《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认识错误并迅速改正,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体现了高度的自我控制和警觉性,表明了精神世界要时刻保持清醒。

6) 恒(雷风恒)

《恒》卦象征道德的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品质。经文《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7] p. 60)。意为若不保持恒久的品德,难免会承受羞耻。“恒”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坚实基础,代表着好的行为和做法需要坚定不移地去践行,只有通过长期坚守且意志坚定,才能使道德发展坚不可摧。如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便不足以实现真正的道德修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刘备在诏书中对后主刘禅的诫训,要长期做一件小的善事是不容易的,要有锲而不舍的道德品质。

此外,根据学者鲁洪生的观点来看,“损、益、困、井、巽”也在《易经》中重点描述了有关道德修养的内容。其中,“履、谦、复”可归纳为进德、进身之理;“恒、损、益”是慎言、持身之道;“困、井、巽”则是涉世之方法。

4. 《易经》道德修养的现代意义

1) 道德修养中的创新精神

《易程传》云:“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立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 [12] p. 695)上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突出了“生生之谓易”的原则。如《易·序卦》:“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7] p. 165)《剥》卦描述了自然万物的运行法则,人们应该感知,任何事物都是一种消长盈虚的状态,道德修养的完善和发展亦是如此,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迭、创新。

2) 道德修养中的和谐人生

《系辞·上》:“刚柔相推而发生变化。”( [7] p. 152)说明了世间万物在阴阳之间的交感和推移下可以生生不息,从而达到和谐而广大的道理。《系辞·下》:“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这者也。”( [7] p. 158)揭示了爻在卦体当中的进退、升降、往复等状态,效仿天下自然变化之道。《系辞》中的这两段话蕴含了“仁知”之理,它从自然界的天道运行埋下伏笔,最终落至人文主义,这种人文精神反映了一个交汇的过程,即“仁”和“知”的和谐统一,能做到“仁知”的便是圣人,也阐明了《易经》中包含着内圣外王的思想,又或者说内圣外王的思想源自《易经》,这意味着天下之人应相互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德”的境界。

3) 道德修养中的上进意志

《易经》包罗万象,不仅仅说明了自然界的规律,背后之推动力更是叹为观止。《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7] p. 156)此段充盈着丰富的辩证思维,按照哲学观点来看,形而上是超越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包括思想和精神。在这里,“道”是万物的本源,人们的思想从中而来,然而形而下则是意识形态,甚至由人们所建造的时间、空间的概念,它接近真理却非真理。《易程传》曰:“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 [12] p. 896)遇到困难应从自身寻找不足,而不是向外诉求。又如《未济》,离上坎下,意味着“事情还未做完”,应审慎笃行促其完成。

5. 结论

《易经》哲学中的道德修养问题博大精深,它以阴阳五行之理,贯通于自然万物之间,历经千年来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始终绽放着光彩夺目的人文之光。孔子曾感慨道:“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知《易经》哲学中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易经》作为一部古典著作,映衬出深邃的道德修养原则和哲学思考,不仅对个人和社会道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为近现代物理学领域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易经》为道德修养提供了指导、方法和象征意义,其中包含的“仁、义、忠、孝”等道德概念仍具有适用性,并指导现代社会面对伦理和道德挑战时的行为,通过提升道德修养,对于塑造更加公正、有道德的社会具有潜在的贡献。于此,《易经》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道德哲学价值非同凡响。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高怀民. 数往知来谈易经哲学[J]. 哲学杂志, 1996(16): 41.
[2] 熊十力. 读经示要[M]. 台北: 明文书局, 1984: 713.
[3] 朱伯崑. 易学与中国传统科技思维[J]. 哲学杂志, 1996(16): 13.
[4] 林风. 《易经》: 人类的智慧宝典[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06-02(006).
[5] 李海超. 心性儒学道德修养论反思[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5): 23-29.
[6] 陈德述. 周易正本通释[M]. 成都: 巴蜀书社, 2013: 487.
[7] 刘大钧, 林忠军. 周易古经白话解[M]. 济南: 山东友谊书社, 1989.
[8] 金良年. 孟子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224.
[9] [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6.
[10]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M]. 张荣, 李秋零,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7.
[11] 黄寿祺, 张善文. 周易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12] [宋]程颢, 程颐. 二程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