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演进及现实路径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and Realistic Path of the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DOI: 10.12677/ACPP.2022.114076, PDF, HTML, XML, 下载: 287  浏览: 675 
作者: 刘相宇: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共同富裕生产力公有制Common Prosperity Productivity Pubic Ownership
摘要: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之年。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取得的阶段性的重大胜利。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并未直接提到“共同富裕”四个字,但是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却散落于马恩著作各处。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对共同富裕均有过探索,但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实践并取得成就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因此,在中国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同富裕思想的阐述,探寻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
Abstract: The year 2021 is a year of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a year of embarking on a new journey to fully build China into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Eradicating absolute poverty and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s a major stage victory achieved by our Party in leading the Chinese people in building socialism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ce and purpose of socialism. Although “common prosperity” is not directly mentioned in the classic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the thoughts about common prosperity are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ir works. All sociali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explored common prosperity, but only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has achieved it. Therefore, as China enters a new era toda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ort out the elaboration of the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by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thought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文章引用:刘相宇. 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演进及现实路径[J]. 哲学进展, 2022, 11(4): 426-43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076

1. 引言

19世纪上半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一些欧洲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主义制度,社会形态由农业转向工业发展。社会转型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主义制度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形态下,以大机器生产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比于之前有了大幅提升,社会整体发展速度能够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社会财富有了很大的积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社会财富却是不公平的流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势和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及不可消灭的社会内部矛盾,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现实,深入到资本主义内部,预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必然结果。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现实,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无休止剥削的残酷事实,使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时刻为无产阶级如何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做理论和实践的努力。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共同富裕思想的论述略有不同,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一个发展着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年代,他们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看到了压迫和剥削,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只会是两极分化;列宁和斯大林则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对共同富裕进行实践探索;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造了一个建设新中国的和平环境,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共同富裕进行探索。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篇文章中写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1] 马克思认为,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提升,社会物质财富极大积累,必须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社会成员共同所享有,这样一来才能够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恩格斯也认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共同富裕并不等同于平均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精神素质得到极大的发展之后,才能够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状态。只有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从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才能避免贫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2.2. 列宁、斯大林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

列宁和斯大林针对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中,继承并进一步的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列宁明确指出,在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中,所有社会成员处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地位,他强调“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为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 [2] 列宁对共同富裕思想的阐述表明,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财富上的共同富裕,也应该是人自身的精神素质极大发展之后,开始集体的、共同的高生产水平的劳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应集体劳动者享有。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尤其是要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实现各种丰富社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从而让社会各成员享受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富裕生活。 [3] 要达到理想状态的共同富裕必须是在生产力、生产水平极大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人自身素质的发展与生产力、生产水平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围绕着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的。

2.3. 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

1953年12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4]。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中指出:“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5] “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 [6]。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清楚的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解决占大多数的农民共同富裕的问题。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实际国情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贫下中农居多,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群体的富裕问题。

3.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及理论演进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立场作为自身奋斗的根本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百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和理论论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919年~1949年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这一段时期,这段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主要处于战争阶段,因此我们党必须在战争中艰难的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等方式来“平分土地”。在抗日战争之前,进行土地革命最核心的的目的是要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彻底消灭在农村土地制度中的高利贷关系和封建剥削问题,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并释放土地的生产。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国情和矛盾变化对农村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由之前的限制富农转向积极利用好富农。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则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并探索社会主义合作经营。

3.2. 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和理论论述

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时期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探索并进行积极建设,主要包括进行三大改造、人们公社化运动等探索,在摸索中前进。这一时期,党中央和毛主席着重关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只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实现了共同富裕才能推进国家全体公民的共同富裕。我国于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任务,这表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制度上有了保障,但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使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二是要解决好全体社会成员的分配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自主探索过程中,我们党认识到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要持之以恒的推动发展生产力,需要经过漫长的积累过程才可实现。

3.3.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和理论论述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共同富裕的探索更加的理性化,首先是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上的解放,摒弃了旧的主观观念,确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就为改革开放、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思想基础,思想解放运动是改革开放和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先富带动后富和充分利用外资等一系列的方针策略,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充分的认识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大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准备,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和理论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共同富裕凝练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指出共同富裕是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在分配领域上注重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公平问题,使全体社会成员脱离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发展。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协同前进是解决实现共同富裕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办法。2021年,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我们党也意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靠脚踏实地来实现,需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不可一蹴而就。

4. 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21年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的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面对新的历史时刻,我们更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去挑战,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发扬新时代的“三牛”精神,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4.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初心不变,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完成了救亡和发展两大历史主题,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践证明,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始终带领人民为着这个目标而奋斗。经过全党及全国各族人民的接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消灭了中国历史上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期许。历史的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4.2. 坚持深化改革、持续推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共同富裕的相关理论观点和思想的时候,都指出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物产极大丰富,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是需要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极大提升。解放生产力就是消灭剥削、消除压迫、打破一切束缚和约束生产力发展的链条。发展生产力就是要改变生产力的结构要素,提高生产的效率,既注重量也要提高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解放了和发展了生产力,才能够促进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提升,才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够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坚持深化改革和发展生产力对于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必须要坚持推动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力。

4.3.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纵观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资本呈现出无限扩张的趋势,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得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是工人却依然没有被解放,而是被加大了剥削程度。而中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它展现出了相比资本主义更为高级的结构,既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发展生产力,又有利于防止贫富分化,这就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制度基础。公有制经济是主体,是国家调节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抓手,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资料属于人民所有,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也用来造福人民,这就避免了剥削压迫与两极分化的产生。“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7] 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更是激发了市场活力,为全面脱贫、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在迈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上,必须强调坚持公有制的主体性地位,这是确保“共同”的基础。

4.4.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按劳分配是因为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展生产力,快速地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强调多种分配方式是因为在我国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的财富一部分要通过国家来进行统一调配,也就是再分配,这样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避免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22.
[2] 列宁. 列宁全集(第7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112.
[3] 斯大林. 斯大林选集(上)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375, 376.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662.
[5]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6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437.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308.
[7] 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 求是, 2021(2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