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下扬子区中生代前陆盆地

闫吉柱 俞凯 赵曙白 姚柏平 卢华复

闫吉柱, 俞凯, 赵曙白, 姚柏平, 卢华复. 下扬子区中生代前陆盆地[J]. 石油实验地质, 1999, 21(2): 95-99. doi: 10.11781/sysydz199902095
引用本文: 闫吉柱, 俞凯, 赵曙白, 姚柏平, 卢华复. 下扬子区中生代前陆盆地[J]. 石油实验地质, 1999, 21(2): 95-99. doi: 10.11781/sysydz199902095
YAN Jizhu, YU Kai, ZHAO Shubai, YAO Baiping, LU Huafu. THE MESOZOIC FORELAND BASINS IN THE LOWER YANGTZE ARE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1999, 21(2): 95-99. doi: 10.11781/sysydz199902095
Citation: YAN Jizhu, YU Kai, ZHAO Shubai, YAO Baiping, LU Huafu. THE MESOZOIC FORELAND BASINS IN THE LOWER YANGTZE AREA[J]. PETROLEUM GEOLOGY & EXPERIMENT, 1999, 21(2): 95-99. doi: 10.11781/sysydz199902095

下扬子区中生代前陆盆地

doi: 10.11781/sysydz19990209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闫吉柱(1965- ),男(汉族),山东腾州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

  • 中图分类号: P618.13;P544

THE MESOZOIC FORELAND BASINS IN THE LOWER YANGTZE AREA

  • 摘要: 作者研究了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资料后认为,中生代中期(约240~157Ma)下扬子区发育了中部对冲周缘前陆盆地和南部单冲前陆盆地。对冲周缘前陆盆地为约在240~157Ma期间,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陆-陆碰撞A型俯冲,下扬子区近同时产生了北部和中南部分别由北西往南东和由南东往北西逆冲的冲断构造而呈对冲结构,并在对冲中心地带沉积了中、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而成;单冲前陆盆地属于华南前陆盆地的前缘部分,是由于约在240~157Ma期间,华南地区产生了由南东往北西逆冲的推覆构造,在推覆构造前缘沉积了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而成。其中对冲周缘前陆盆地的对冲中心地带,是寻找海相中、古生界油气藏的最有利地带。

     

  • [1] 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壳演化.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Ⅰ).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109~116.
    [2] 张渝昌,秦德瑜,丁道桂等.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和油气关系的若干认识.石油实验地质,1989,11(3):205~218
    [3] 李曙光,Hart S R,郑双根等.中国华北华南陆块碰撞时代的Sm-Nd同位素年龄证据.中国科学(B)辑,1989,(3):312~319.
    [4] 郭令智,施央申,沈修志等.下扬子区前陆盆地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88,24(1):1~9.
    [5] 孙肇才.碰撞山链与前陆盆地的演化.见:孙肇才,张渝昌主编.中国含油气盆地分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60~86.
    [6] 吴其切,胡存礼,杨文达等.江苏及邻区中生代陆相生物地层、沉积相和油气特征.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增刊),1986,(2):1~100
    [7] 夏邦栋,黄钟瑾,张冬茹.南京地区金子运动与黄马青群底部石灰岩质角砾岩的成因.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1,2(1):81~87.
    [8] 吴其切.南京附近黄马青群的进一步划分和地质时代的研究.南京地质矿产所所刊,1980,1(1):65~90.
    [9] 江西省地质产矿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226~285.
    [10]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140~164.
    [11]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浙江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12] 陈沪生.中国东部灵壁—奉贤HQ-13地学断面.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1~253.
    [13] Dickison W R.Plate tectonic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basin in plate tectonics and hydrocarbon aumulation.AAPG,Continuing Education Course Note Series.1976,(1):1~56.
    [14] 徐嘉伟.郯城—庐江平移断裂系统.见:构造地质论丛(3).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18~32.
    [15] 夏邦栋等.下扬子区中生代走滑活动带初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15(3):193~200.
    [16] 徐嘉伟.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及其地质意义.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129~142.
    [17] 张渝昌,卫自立,许薇龄等.苏北—南黄海盆地的构造演化.见:朱夏,徐旺主编.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111~128.
    [18] Hilde T W C.西太平洋及其边缘的演化.见:东海地质译文集汇编(4),1997.
    [19] 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论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见:李春昱.郭令智,朱夏.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455~463.
    [20] 马力,钱基,穆曰孔等.苏北—南黄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和烃类形成.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1993,5(2):148~163
    [21] 张永鸿.下扬子区构造演化中的黄桥转换事件与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方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12(4):439~44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56
  • HTML全文浏览量:  37
  • PDF下载量:  47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8-12-22
  • 刊出日期:  1999-04-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