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立真
Lee, Li-Chen
論文名稱: 東周楚國喪葬禮俗之研究
指導教授: 石蘭梅
Shih, Lan-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東周楚國喪禮葬禮《儀禮》
英文關鍵詞: Chu State,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Funeral Custom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09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5下載:8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文獻分析及考古實物為兩大主軸,使用三禮書與楚墓考古發現的史料,聚焦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分別為春秋時期、戰國前期、戰國後期三個階段,依時序的推演來看楚國喪葬禮俗的流變。
    在考古出土墓葬資料的運用上,本文以禮制的中心人物──貴族群體作為主幹,以國家都城定位貴族權力核心,並以都城周邊墓葬群檢視不同時期楚國喪葬禮俗的發展狀況。本文的研究希望能跳脫過去單純南北對立的物質文化研究窠臼,擺脫一般認為楚國政治邊陲蠻夷、文化詭譎奇瑰的論述,回歸禮俗本身,分析規範的條文與實際施用下產生的狀況與差異,探討在時局變動下,喪葬禮俗如何隨時境而變遷,並由楚墓所見一手史料辯證古籍中談及或未談及的喪葬禮俗。
    本研究的文獻分析以《儀禮》與《禮記》為主,《周禮》為輔。先秦喪葬禮制記載最詳實見於《儀禮》一書,其內容主要記錄士階層的從初死到入殯,及其後相對應的葬與祭。本文將以《儀禮》的相關紀載為基礎,配合《禮記》中對不同身分與其對應喪葬制度的補充,來分析東周時楚國可能接觸到的禮制規範為何。
    繼文獻分析之後,再結合考古出土的實物,以楚都的地望為核心──春秋時期以宜城為中心,戰國前期以紀南城為中心,戰國後期以陳城、壽春城為中心,進一步以實際墓葬考古史料為線索,分由墓葬形式與隨葬器物兩大項申論之,觀察不同階段的楚國喪葬禮俗變遷。

    This essay take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archaeological objects as the two main axes. Using the three ritual books and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of the Chu Tomb, focusing on the Chu State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and discussing the tombs in this period in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uneral objects such as funerary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ries to see the evolution of the funeral customs of the Chu Stat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entral figure of the ritual, the aristocratic group as the mainstay, and locates the core of the aristocratic power with the national capital. The tombs around the capital city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neral customs of the Chu State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first half of the article is a literature discussion, with " Rites and Ceremonies"(儀禮)and " Classic of Rites" (禮記)as the mainstay, and " Rites of Zhou"(周禮) as a supplement. The latter part combines archaeological objects with the location of the Chu capital as the cor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s centered on Yicheng(宜城). In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Ji Nan City(紀南城) was the center.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hencheng City(陳城) and Shouchun City (壽春城)were the center, and the actual tomb archaeology was used as a clue. Dividing the form of tombs and the two major items of funeral objects, observing the changes in funeral customs of Chu in different stages.

    目錄  i 圖次  ii 表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侷限  11 第二章 三禮中的喪禮與葬禮  14 第一節 喪禮  15 第二節 葬禮  27 第三章 春秋時期──以宜城楚皇城為中心  34 第一節 春秋時期楚都  34 第二節 宜城周邊墓葬  42 第三節 春秋時期楚墓所見喪葬禮俗  46 第四章 戰國前期──以江陵紀南城為中心  55 第一節 戰國前期楚都  55 第二節 紀南城周邊楚墓  59 第三節 戰國前期楚墓所見喪葬禮俗  65 第五章 戰國後期──以陳城、壽春城為中心  97 第一節 戰國後期楚都  97 第二節 陳、壽都城周邊重要墓葬  99 第三節 戰國後期楚墓所見喪葬禮俗  105 第六章 結論  128 附表一:《儀禮》與《禮記》喪禮與葬禮相關條文列表  133 參考書目  149

    一、文獻典籍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漢.趙歧注,北宋.孫奭疏,《孟子註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
    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漢.鄭玄註,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
    北魏˙酈道元注,民國˙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宋.楊復,《儀禮圖》,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朱熹,《楚辭集注》,收入宋.朱熹著,蔣立浦校點,《朱子全書》,第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二、考古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商代墓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王善才、朱德君,〈襄陽、宜城幾處東周遺址的調查〉,《江漢考古》1980年第2期,頁97-102。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長豐楊公發掘九座戰國墓〉,《考古學集刊》第2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頁47-59。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長豐戰國晚期楚墓〉,《考古》第2期(北京,1994.02),頁119-126。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淮南毛集胡台孜戰國楚墓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15年第3期,頁49-57。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館,〈安會蚌埠市雙墩一號春秋墓葬〉,《考古》2009年第7期,頁39-45。
    江陵縣文物局,〈湖北江陵武昌義地楚墓〉《文物》1989年3期,頁35-50、62。
    李景聃,〈壽縣楚墓調查報告〉,《田野考古報告》第一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頁213-279。
    武漢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宜城市博物館,〈宜城市周代文化遺址調查簡報(之二)〉,《江漢考古》2008年第2期,頁35-42。
    武漢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宜城市博物館,〈宜城市周代文化遺址調查簡報(之三)〉,《江漢考古》2008年第3期,頁3-10。
    武漢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宜城市博物館,〈宜城市幾處東周文化遺址調查簡報〉,《江漢考古》2007年第4期,頁12-18。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我國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信陽長台關發掘一座戰國大墓〉,《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9期,頁31-3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4~2015年河南淮陽平糧台楚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17年第1期,頁26-3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淮陽縣文物保管所,〈河南淮陽平糧台十六號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10期,頁18-2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陽馬鞍塚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10期,頁1-1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淅川縣博物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胡家喜,〈棗陽九連墩車馬坑翻模及部分車馬復原、複製研究〉,《江漢考古》2006年第3期,頁78-8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餘杭瑤山良渚文化祭壇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8 年第 1 期,頁 32-51。
    荊州地區博物館,〈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第9期,頁7-17。
    曹桂岑、駱崇禮、張志華,〈淮陽縣平糧台四號墓發掘簡報〉,《河南文博通訊》1980年第1期,頁34-3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雨台山楚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90年第3期,頁1-7、9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江陵縣九店東周墓發掘紀要〉,《考古》1995年第7期,頁589-60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荊州紀城一、二號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99年第4期,頁4-1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葉家山M28發掘報告〉,《江漢考古》2013年第4期,頁3-5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棗陽市文物考古隊,〈湖北棗陽九連敦M1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19年第3期,頁20-7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館,〈湖北襄樊市彭崗東周墓群第三次發掘〉,《考古》1997年第8期,頁61-7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館,〈湖北襄樊市彭崗東周墓群第三次發掘〉,《考古》1997年第8期,頁61-7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南水北調管理局編著,《沙洋塌冢楚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宜城楚皇城遺址調查〉,《考古》1965年第8期,頁377-382。
    湖北省宜昌地區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系編,《當陽趙家湖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頁71-116。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編,《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江陵太暉觀墓清理簡報〉,《考古》1973年第6期,頁336-344。
    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上)〉,《考古學報》1982年第3期,頁325-350。
    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下)〉,《考古學報》1982年第4期,頁477-507。
    湖北省博物館,〈當陽季家湖楚城遺址〉,《文物》1980年第10期,頁31-41。
    湖北省博物館,〈襄陽山灣東周墓葬發掘報告〉,《江漢考古》1983年第2期,頁1-35。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縣文物工作組發掘小組,〈湖北江陵拍馬山楚墓發掘簡報〉,《考古》1973年第3期,頁151-161。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楚皇城考古發掘隊,〈湖北省宜城楚皇城勘查簡報〉,《考古》1980年第2期,頁108-114、134。
    韓楚文,〈湖北襄陽王家坡墓地考古發掘主要收獲〉,《江漢考古》2002年第2期,頁94。
    三、專書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丁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丁蘭,《湖北地區楚墓分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研究-中國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兩周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尹弘兵,《楚國都城與核心區探索》,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文崇一,《楚文化研究》,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王鍔,《《禮記》成書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
    石泉,《古代荊楚地理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曲英杰,《先秦都城復原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吳曉筠,《商周時期車馬埋葬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李玉潔,《先秦喪葬制度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2001年第二刷。
    林存陽,《清初三禮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林素英,《從古代的生命禮儀透視其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益陽市文物管理處、益陽市博物館編著,《益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郜向平,《商系墓葬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高至喜,《湖南楚墓與楚文化》,長沙:岳麓書社,2012。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張之恒、周裕興,《夏商周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張正明,《楚文化史》,台北:南天出版社,1990。
    張正明,《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
    張明東,《商周墓葬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
    許宏,《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郭德維,《楚系墓葬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郭德維,《楚都紀南城復原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彭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彭浩,《楚人的紡織與服飾》,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楊華等著,《楚國禮儀制度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楊寬,《西周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賈蘭坡,《山頂洞人》,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1。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四、論文
    丁進,〈清華簡《保訓》獻疑〉,《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3期,頁39-44。
    尹弘兵,〈紀南城與楚郢都〉,《考古》2010年第9期,頁55-65。
    石泉,〈湖北宜城楚皇城遺址初考〉,《江漢學報》1963年第2期,頁50、54-61。
    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即出土楚文獻中與樊相關文例的釋讀〉,《文物》2011年第3期,頁75-78。
    李宏,〈玉珮組合源流考〉,《中原文物》1999年第1期,頁63-73。
    李零,〈論東周時期楚國的典型銅器型〉,《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58),頁136-178。
    李德文,〈朱家集楚王墓的形制與棺槨制度〉,收入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一集(武漢:荊楚書社,1987),頁240-245。
    沈文倬,〈對〈士喪禮、既夕禮中所紀載的喪葬制度〉幾點意見〉,《考古學報》1958年第2期,頁29-38。
    林原,〈建國前楚文化研究綜述〉,《江漢考古》1995年第3期,頁49-54。
    姚智遠、徐嬋菲,〈先秦兩漢花椒的用途及文化意義〉,《農業考古》2008年第1期,頁168-176。
    姜廣輝,〈《保訓》疑偽新證五則〉,《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3期,頁30-34。
    孫華,曹大志,〈壽縣楚故城考古的回顧與展望〉,《古代文明研究通訊》11(北京,2001.12),頁24-31。
    袁聖文,〈“鱗施”與“珠襦”考〉,《中原文物》2017年第1期,頁59-65。
    馬世之,〈楚東遷問題試析〉,《史學月刊》1993年第1期,頁8-14。
    馬全,〈馬鞍塚楚墓墓主考〉,收入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一集(武漢:荊楚書社,1987),頁235-239。
    張吟午、李福新,〈湖北宜城駱家山一號墓出土青銅器〉,《江漢考古》1983年第1期,頁84。
    張聞捷,〈壽縣楚王墓的禮器組合研究〉,《江漢考古》2014年第1期,頁76-86。
    張巖,〈清華簡《咸有一德》《說命》真偽考辨〉,《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頁119-137。
    曹桂岑,〈淮陽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原文物》1989年第4期,頁64-70。
    曹桂岑,〈楚都陳城及其附近的墓葬〉,收入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十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頁16-23。
    曹淑琴、殷瑋璋,〈壽縣朱家堆銅器群研究〉,《考古學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頁199-220。
    郭德維,〈楚郢都辨疑〉,《江漢考古》1997年第4期,頁38-48。
    郭德維,〈試論由郢徙陳對楚國後期的影響〉,《荊州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頁68-73。
    陳千萬,〈谷城新店出土的春秋銅器〉,《江漢考古》1986年第3期,頁13-16。
    陳公柔,〈士喪禮、既夕禮中所紀載的喪葬制度〉,《考古學報》1956年第4期,頁67-84。
    陳珈貝,《東周楚系文化圈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彭浩,〈湖北江陵馬山磚廠一號墓出土大批戰國時期絲織品〉,《文物》1982年第10期,頁1-7。
    曾京京,〈我國花椒的栽培起源和地理分布〉,《中國農史》2000年第4期,頁68-75。
    黃盛璋,〈關於湖北宜城楚皇城遺址及其相關問題〉,《江漢學報》1963年第9期,頁62-67。
    楊俊峰,〈殷墟"亞長"墓隨葬花椒葬俗淺議〉,《農業考古》2010年第4期,頁8-12。
    聞磊、周國平,〈郢路遼遠──楚都紀南城宮城區的考古發掘〉,《大眾考古》2016年第11期,頁19-28。
    趙平安,〈《楚居》的性質、作品及寫作年代〉,《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頁29-33。
    劉玉堂,〈楚國權衡度量略說〉,《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頁62-65。
    五、網路資料
    陳民鎮集釋、按語,〈清華簡《楚居》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路論文」,網頁連結: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63(擷取自2019年4月13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