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50.89
  • 學位論文

七0年代以來臺灣歌仔戲的現代性回應及其經營模式研究

The Response to Modernity and It’s Management of Taiwanese Opera since 1970’s

指導教授 : 廖仁義

摘要


台灣的歌仔戲發展約百餘年歷史,在初期大量吸納各種劇種之長,進而發展為為體制完整的大戲。為求生存,歌仔戲一直以商業劇場的體質存在,觀眾的喜好、市場的需求、大環境的變遷,均為左右歌仔戲演出內容與形式改變的主要因素。 七0年代以來,由於電影電視等大眾娛樂媒體的興起,社會型態也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歌仔戲也由內台走出外台,面臨新時代的考驗,也面臨了新的現代性回應。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自七0年代以降,台灣歌仔戲走出外台後,由於環境變遷、經營模式改變所產生的「現代性回應」,主要以探討外台歌仔戲班胡撇仔戲的創作內涵為對象;對照於八0年代知識分子、政府單位參與後所產生的劇場型歌仔戲、以及九0年代後傳統戲班在劇場歌仔戲的影響之下轉型,所進行的創作來進行比對分析,試圖梳理出各個階段中,歌仔戲演出內涵「質變」的部分有哪些。期望質變的交互觀照,對映出未來歌仔戲發展可能面臨的問題,提供現代歌仔戲的劇場經營管理者更新更寬廣的思考視角。 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主題界定、研究方法與文獻回顧。第二章概述歌仔戲的分期發展,概述七0年代之後的社會環境發展與歌仔戲之間的互動關係,並簡要陳述以七0年代外台胡撇仔戲、以及以八0年代以後的劇場型歌仔戲、九0年代以後的轉型外台歌仔戲班為對象的原因。第三章分析七0至八0年代,外台胡撇仔戲發展歷程中的內外作用力,亦即社會環境與內在回應。第四、五章則分別分析八0年代至今的劇場型歌仔戲、以及九0年代至今的外台戲班轉型的內外作用力,梳理、分析社會環境與演出內涵的變革。第六章為結論,以外台胡撇仔戲�外台歌仔戲班轉型創作、與劇場型歌仔戲�外台歌仔戲班轉型創作來交叉比對分析,探討知識分子參與歌仔戲創作所產生的影響與問題、提出建議,並試圖建構歌仔戲演出內涵的本質論述。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曾永義,1988 《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
楊馥菱,2002,《台灣歌仔戲史》,台中:晨星。
謝筱玫,2002,〈胡撇仔及其歷史源由〉,中外文學361:157-174
葉玫汝,2006,〈臺灣外臺歌仔戲人物造型藝術研究〉,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http://www.ncafroc.org.tw/index.asp,瀏覽日期:2007年5月。

被引用紀錄


陳曉偉(2013)。城市音樂生活與政治之研究-以臺北市街頭音樂為個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10804
陳幼馨(2009)。臺灣歌仔戲「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與階段性特質〔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2970
黃佳文(2012)。臺灣歌仔戲跨文化編演與詮釋──以《梨園天神》、《梨園天神桂郎君》為研究對象〔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54148
江淑華(2012)。二十一世紀歌仔戲團的危機與轉機──以台中市小金枝歌仔戲劇團為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99-090520131443542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