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宗翰
Lu, Tsung-Han
論文名稱: 逆風高飛-高學業成就勞工階級子女之學習歷程
Against the Wind : Learning Process of High Achievement Labor Class Children
指導教授: 陳佩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51
中文關鍵詞: 勞工階級學業成就學習歷程家庭教養重要他人能動性代間階級流動
英文關鍵詞: labor class, academic achievement, learning processes, family upbringing, significant others, agency,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19.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先行研究證實勞工階級子女不論在經濟、文化或是社會資本等各個面向上皆有所缺乏與不利,其生長的環境與條件相較一般同儕而言有著諸多限制。然而,在校園或社會中,我們仍不乏可以看到許多表現突出、有著高學業成就的勞工階級子女;不禁令人好奇,他們在多重限制與不利下仍能有著優異表現的原因。本研究旨在探究勞工階級子女學業表現優異背後的成因與脈絡,透過對現今在學、有著高學業成就表現之勞工階級大學生做為研究個案進行深度訪談,試圖剖析、整理出這些勞工階級子女為何能夠有著高學業成就、進而增加向上代間流動的可能。透過長達一年餘的訪談與追蹤,本研究發現:家庭與重要他人等外部面向的協助與支持,以及個體自身能動性的展現是這些生長背景居於劣勢的勞工子女學習仍不落人後的重要因素;認同並尋求向上流動是他們家庭教養實作呈現的一致樣貌,雖然家庭資本有限,但仍重點投注於學習並給予最大協助;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支持是個體能動性生成的重要力量,而個體能動性是推使這些勞工子女持續邁步向前的重要關鍵。

    In previous years, many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the working class children are lack of economic, cultural or social capital and other resources. Compared to their peers, their low SES backgrounds and living conditions exist a lot of restrictions and disadvantages. However, in school and society, we can still find many outstanding working class children, and the facts aspire us to ask why they can excel on their studies even though they are in less advantaged condi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auses and context behind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these working class children. What kind of the learning support they can get from their families? What kinds of factors influence on these working class children in pursuit of excell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which in turns increases the possibility of flowing upwards between generatoins? Through nearly one and a half year of interviews and tracking,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external assistance and support of the family and significant others, as well as the display of the individual's own agency, we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children of laborers who grew in challenging background. Seeking approving and upward mobility are the consistent appearance of their family up bringing practices. Although their family capital is limited, they still focused on learning and maximized assistance. Support from the family and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force for the generation of individual activism, and individual dynamism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to push the children of laborers to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壹 研究背景 2 貳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壹 研究目的 6 貳 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壹 勞工階級 6 貳 高學業成就 7 叁 代間流動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壹 研究範圍 8 一 研究對象 8 二 研究方法 8 貳 研究限制 8 一 研究對象 8 二 研究者自身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家庭背景對學業成就之限制與影響 10 壹 階級的意涵 11 貳 家庭各項資本與學業成就 12 一 資本的意涵與形式 12 (一) 經濟資本 14 (二) 文化資本 14 (三) 社會資本 16 二 各項資本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20 (一) 經濟資本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20 (二) 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21 (三) 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22 叁 小結 22 第二節 家庭教養與勞工子女學業成就 24 壹 家庭教養實作之定義 25 一 名詞界定 27 二 定義解釋 27 貳 勞工階級家庭教養實作樣態 29 叁 勞工階級家庭教養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 34 一 家庭教養實踐方面 35 二 家長學校參與及支持方面 36 三 子女學業成績表現影響方面 37 肆 小結 38 第三節 高學業成就勞工子女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39 壹 高學業成就之勞工子女 39 貳 影響勞工子女高學業成就之可能因素 40 一 外在正向影響與支持 41 (一) 家庭的支持與協助 41 (二) 重要他人的影響 42 二 內在主體能動性的施展與顯現 44 (一) 主體能動性的內涵 45 (二) 資本、慣習與場域 46 (三) 生成結構理論中的能動性 52 叁 小結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8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研究步驟 59 壹 研究步驟 59 貳 資料蒐集方法 60 深度訪談法 6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1 壹 研究對象的選擇 61 貳 研究對象概述 63 一 小文的簡介 64 二 阿福的簡介 65 叁 關係建立與研究倫理 6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7 壹 資料蒐集方式 67 一 訪談 67 二 文件資料 68 貳 訪談規劃與實施 69 叁 資料分析 72 肆 質性研究資料的檢證 73 一 豐富的原始資料 74 二 相關檢驗法 74 三 參與者檢驗法 74 四 反饋法 7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76 一 尊重意願原則 76 二 誠實告知原則 77 三 隱私保密原則 77 四 完整呈現原則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高學業成就勞工子女家庭如何運用資本輔助孩子學習 79 壹 受訪者家庭背景與學習歷程描述 79 一 來自茶鄉的孩子-小文的家庭背景與學習歷程 79 (一) 小文的家庭背景 80 (二) 小文的學習歷程 87 二 鄉間奔跑的少年-阿福的家庭背景與學習歷程 106 (一) 阿福的家庭背景 106 (二) 阿福的學習歷程 113 三 小結 126 (一) 兩位受訪者的家庭背景 126 (二) 兩位受訪者的學習歷程 126 貳 受訪者家庭資本在教育上的輔助與運用 128 一 經濟資本的存有與施展情形 128 (一) 家庭收入來源與狀況 129 (二) 家庭對各學習階段的教育支出 133 (三) 小結 156 二 文化資本的存有與施展情形 157 (一) 具形化形式文化資本 157 (二) 客觀化形式文化資本 161 (三) 制度化形式文化資本 164 (四) 小結 166 三 社會資本的存有與施展情形 167 (一) 家長與學校的互動 168 (二) 家長與鄰里的互動 174 (三) 家長與親戚的互動 177 (四) 小結 180 第二節 高學業成就勞工子女家庭教養實作之樣貌與影響 182 壹 小文家的教養實作 182 一 日常面向上的教養作為 182 二 子女課業學習上的教養作為 195 貳 阿福家的教養實作 210 一 日常面向上的教養作為 210 二 子女課業學習上的教養作為 219 叁 小結 237 第三節 勞工子女高學業成就背後內外在可能因素探究 240 壹 外部的協助及支持 241 一 家庭的支持與協助 241 (一) 陪伴與看顧-其他機構或角色無可取代的連帶感支持 242 (二) 家庭協助及支持與否差異大-趨向勤學讀書的教育特性 244 二 重要他人的影響 246 (一) 級任導師的影響-國小、國中與高中階段導師 246 (二) 學校有關教職員的影響 252 (三) 同儕的影響 262 (四) 機構組織的影響 268 貳 高學業成就勞工子女主體能動性的生成與展現 274 一 高學業成就勞工子女主體能動性之展現 274 (一) 自主自發的學習景態與策略 275 (二) 公平正義議題的自主關注與施展 286 二 高學業成就勞工子女主體能動性背後的再造、生成與跳脫 288 (一) 非典型勞工階級家庭場域的慣習形塑 289 (二) 學校場域的慣習強化與再生成 291 (三) 家庭親子共感的建立 294 叁 小結 30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301 壹 高學業成就勞工子女家庭在教育上的資本運用樣態 301 一 經濟資本在教育上的運用 301 二 文化資本在教育上的運用 304 三 社會資本在教育上的運用 307 貳 積極培養流動的勞工家庭教養實作 309 一 緊密連結與依存-良好的親子關係 310 二「不只我說」-雙向傳遞的親子交流 310 三 與品性並軌的在意與關注-重視學校課業 311 四 自我犧牲下的換取-課業學習上的實質支持與相伴 312 五 學習支持我願意-從校園參與到補習供給 313 六 一切希望你更好-讀書觀念與期望的傳遞 314 叁 影響勞工子女高學業成就表現的內外在因素 315 一 家庭支持與重要他人協助 315 (一) 家庭的支持與協助 316 (二) 重要他人的顯現與影響 317 二 主體能動性的展現 318 (一) 主體能動性的顯現 318 (二) 主體能動性的生成、再造與跳脫 31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32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324 壹 生長背景劣勢,學習仍不落人後 324 一 艱困中仍堅定不懈的學習步伐 324 二 勞工階級子女成長的阻礙,背景劣勢仍佔重要因素 325 貳 有限家庭資本重點投注於學習支持 326 一 在經濟資本有限下,家長盡力支持子女學習 326 二 制度化文化資本有助於勞工子女學習成就的積累 326 三 良好的親鄰與家校關係可以補充家庭外的社會資本 327 叁 認同尋上流動是教養實作的樣貌 328 肆 家庭與社會支持是個體能動性生成的重要力量 329 一 親情關懷的支持不可或缺 329 二 重要他人與社會機構的支援是重要助力 329 三 非典型勞工慣習造就向上流動的能動性 330 四 親子共感推助主體能動性之生成 331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研究者省思 331 壹 研究建議 332 一 關於研究對象 332 二 關於研究方法 333 貳 研究者省思 333 參考文獻 338 中文部分 338 西文部分 347 附錄 350 附錄一「改良版台灣地區 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黃毅志(2008)350 附錄二 研究參與同意書 351

    中文部分
    丁仁傑(2015)。象徵資本、宗教場域與村落的地方自主性:台南西港保安村的例子。載於丁仁傑、曾慶豹等(主編),近代中國的宗教發展論文集(頁1-92)。台北:國史館。
    方德隆(1994)。學校影響因素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學校效能的社會學分析。高師大學報,5,41-58。
    王冬冬、劉營軍(2017)。家庭經濟資本對大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研究-基於某農科類大學的調查結果。中國農業教育,3,76-81。
    王振輝(2013a)。知識與權力:當代教育中的貧窮世襲。臺北市:五南。
    王振輝(2013b)。明星學校夢:從教育場域看台灣的階級再製。靜宜人文社會學報,7(2),17。
    王啟宇(2017)。優秀勞工階級子女對未來人生規劃的正向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學校經營與管理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王淑貞(2003)。服務品質的領航--初探北市婦女機構中的督導制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朱俐嬛(2013)。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朱偉珏(2006)。超越社會決定論-布迪厄"文化資本"概念再考。社會學研究,3,87-97。
    朱國華(2004)。習性與資本:略論布迪爾的主要概念工具(上)。東南大學學報, 6(1),33-74。
    朱國華(2015)。文化再生產與社會再生產:圖繪布迪厄教育社會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5(47),241。
    江宜樺、林建甫、林國明(2004)。社會科學通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
    何姿嫻(2007)。影響國小學童家長送子女參加課後補習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桃園市。
    何秋蓮(2007)。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吳永怡(2009)。音樂才能優異學生家庭教養對其音樂成就影響 之初探研究--以東部地區為例。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1,79-100。
    吳羽茜、郭盛哲、呂明哲(譯)(2014)。Nijole V.Benokraitis著。社會學(SOC, 2e)。臺北市:新加坡商亞洲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吳廷勻(2004)。再思考迷:一個Bou rdieu理論的應用。論文發表於汪琪(主持人),傳播與風險社會。中華傳播學會、澳門旅遊學院聯合舉辦之「2004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澳門:澳門旅遊學院。引自http://ccs. nccu.edu.
    tw/paperdetail.asp?HP_ID=218
    吳迅榮(2013)。社會階級與家長參與:一個香港的個案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1(3),41-81。取自 http://contemporary.cere.ntnu.edu.tw/sites/default/files/ public/21%283%29_2_0.pdf
    吳季蒨(2016)。五年級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投入之研究-以新北市三重與蘆洲區市立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怡儒、蔡文榮、李林滄(2012)。彰化縣偏遠地區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教育科學期刊,11(1),25-57。
    吳明燁(2011年11月)。教養風格與學業成就:比較中產階級與勞工家庭。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舉辦之「2011兩岸三地華人青少年研究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第四次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吳明燁(2016)。父母難為:臺灣青少年教養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家瑩、張志明、蔡玉婷(2012)。檢視我國國民小學教育公平現況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報告(NAER-100-14-C-1-01-02-2-03)。花蓮市: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行政管理學系。
    吳裕益 (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1-31。
    呂仁禮 (2011)。文化資本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以 PISA 2006 台灣學生資料為例。教育行政論壇,3(2), 29-59。
    呂姿瑩(2010)。高學歷女性生涯發展歷程及其重要他人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宋明順(2000,12月)。社會階級。載於教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主編),教育大辭書。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794/
    宋偉航(譯)(2009)。Pierre Bourdieu著。實作理論綱要(Esquisse d'une theeorie de la pratique)。臺北市:麥田文化。
    宋麗貞(2012)。原住民地區家庭文化資本及學校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新竹市。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李介至、方君文、蔣雅琳、陳富玲、黃巧瑩(2009,5月)。〈幼兒學習才藝之現況調查分析〉。發表於中州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主辦之2009幼兒健康照顧與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縣:中州技術學院。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李佳彥(2017)。當階級停止流動。遠見雜誌,引自 https://www.gvm.com.tw/
    webonly_content_13633.html
    李孟芬(2014)。弱勢單親家庭子女高學業成就之創新行動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臺南市。
    李宗義、許雅淑(譯)(2016)。Robert D. Putnam著。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臺北市:衛城。
    李宜穎(2016)。家長參與、自我概念與科學學習成就影響之探討-以TIMSS 2011臺灣八年級學生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李宜靜(1999)。不同社會階級家長對家長參與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李怡慧(譯)(2015)。A, Lareau著。家庭優勢(Home advantage)。新北市:群學出版。
    李春定(2010)。勞工階級學生學科成績優異者之背後成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李猛、李康(譯)(1999)。Pierre Bourdieu、L. D. Wacquant著。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 TEPS 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 1-47。
    卓艾珈(2011)。國中學生學習習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周序(2007)。文化資本與學業成績—農民工家庭文化資本對子女學業成績的影響。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73-77。
    周新富(199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市:心理。
    周新富(2006a)。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周新富(2006b)。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周新富(2013)。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周新富(2015)。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周新富、王財印(2006)。社會資本在家庭代際人力資本傳遞作用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281-306。
    孟祥遠、鄧智平(2009)。如何超越二元對立?-對布迪厄與吉登斯比較性評析。南京社會科學,9,111-115。
    林尹那(2016)。從Bourdieu的習性論探討不同社會階級家長的教育行動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臺南市。
    林立樹(2006)。世界文明史(上) 。臺北市:五南,頁128。
    林宛蓉(2005)。論社會資本對升學選擇與機會之影響。論文發表於2005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暨「台灣社會與社會學的反思」研討會,台北市。
    林枝旺(2006)以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探討高職學生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林俊賢、黃毅志( 2008)。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客觀階級位置、文化資本與主觀階級認同: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54(3),99-136。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臺北市:五南。
    林湘慧( 2003)。家庭社會空間與學童習性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臺南市。
    林項爵(2010)。父母教養型態、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高年級學生霸凌行為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臺北市。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市:桂冠。
    邱珍琬(2004)隔代教養經驗-敘事研究,收錄於變化中的家庭-隔代教養論文集(頁103-122)。臺北市:學富。
    姜添輝(2005)。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點。
    洪潔棱(2009)。國中學生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胡幼慧、姚美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胡凱怡(2012)。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性探討:以苗栗一般地區與偏遠地區學校作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苗栗市。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徐泰毓(2004)。影響國小志工家長參與行為與社會資本因素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翁秋鈴(2006)。以社會資本理論對家長參與教育之啟示。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7/57-53.htm
    高宣揚(2006,3月)。作為一種創作風格的「後現代」。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演講稿。引自 http://www.aisixiang.com/data/32088-3.html
    高偉光(2018)。屏東縣原住民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市。
    高強(2012)。西洋文化簡史。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高強華(2000,12月)。重要他人。載於教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主編),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960/
    高嘉蔚(2007)。階級與國小生的學校學習:從生存心態來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高熏芳(2002)。師資培育:教學案例的發展與應用策略。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張孟琪(2009)。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雙親教養態度與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班,臺北。
    張宜君(2014)。不能停的競賽:暑期活動對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6(1),63-102。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5。
    張茂源(2005)。評析教育基本法 有關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理論與實務。研習資訊,22(2),82-88。
    張偉(2016)。教育、社會與人性的三重變奏--杜威與布迪厄教育理念爭議。北京社會科學,5,103-110。
    曹書瑋(2010)。台中市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病態飲食行為傾向及相關影響因子探討-內外控信念、重要他人及媒體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臺中市。
    許宏儒(2006 )。Bourdieu的「實踐」概念 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51-172。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25-62。
    許漢興(2017)。國中生家庭支持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 ─以網路沉迷為中介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許誌庭 (2014)。偏遠地區教育困境:空間、社會與文化。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1),33-42。
    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系,屏東市。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心怡(2004)。以社會關係網絡分析客家人工作貧窮問題。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伊琳(2017)。國小五年級學童家庭文化資本、英語學習動機及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樹林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如涵 (2011)。台灣勞工階級的孩童照顧安排與養育風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怡姍(2008)。家庭資源、父母安排子女學習音樂才藝認知對親子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陳怡靖(2001)。臺灣地區高中/技職分流與教育機會不均等性之變遷。教育研究集刊,47,253-282。
    陳怡靖、黃毅志(2011)。學科補習、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高中多元 入學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5 (2),87-111。
    陳青達、鄭勝耀(2008)。文化資本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5(1),79-98。
    陳奎憙(2017)。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盈宏(2014)。我國小學教育階段不同社經地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情形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 90-95。
    陳虹、陳冉(2016)。個人行為與社會變遷:考古學中的能動性研究。東南文化,3, 23-29。
    陳秭榆(2017)。苗栗縣國小學生家庭文化資本、父母教養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陳學金(2013)。"結構"與能動性:人類社會學中的百年爭論。貴州社會科學,11,96-101。
    陳瓊婉(2014)。家長教養方式對國中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TEPS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碩士班,桃園市。
    陳藝情(2016)。家庭背景、數學態度及家長參與對數學學習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11臺灣資料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非營利事業管理碩士班,嘉義縣。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社會學研究,9,121-152。
    陳麗欣、翁福元、林志忠、許維素(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上)。 成人教育通訊,2,37-40。
    曾沚淇(2013)。國小學童家庭背景因素與學業表現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高雄市。
    曾智豐(2013)。家長社經背景對子女教養行為的影響-以個人價值觀與教育目的認知為中介變項。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1,85-118。
    黃俐婷(2004)。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367-380。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春太(2010)。臺灣南部地區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性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臺北市。頁36。
    黃彩美 (2012)。國小學生參與補習、家庭內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臺中市。
    黃瑞琴(201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毅志(1997)。職業、教育階層與子女管教:論 Kohn 的理論在臺灣的適用性。 臺東師院學報,8,1-26。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臺北市:巨流。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 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黃鴻文(2011)。抗拒乎?拒絕乎?偏差乎?學生文化研究中抗拒概念之誤用與澄清。教育研究集刊,57(3),123-154。
    黃懷萱(2006)。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女子技術學院,臺南市。
    楊怡蓉(2005)。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學習習性及成因剖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臺南市。
    楊垂芳(2013)。千山萬水「非」我獨行-重要他人對男性青年文學家生涯抉擇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楊淑娟(2005,11月)。芬蘭,用家庭教育贏過世界。天下雜誌,335。取自 http://www.lcenter.com.tw/inter/GermanyDetail.asp?no=16
    楊肅棟(2001)。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特質對原漢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東縣國小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209-247。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董永貴(2015)。突破階層束縛——10位80後農家子弟取得高學業成就的質性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5(3)。
    廖清碧(2000)。親職教育之重要性(上)—家庭教育與兒童行為之關係。載於陪伴孩子快活地成長第二冊(第一章)。臺北市:光智基金會。
    廖慶華(2011)。重要他人對國中生運動和課業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休憩管理學系,臺中市。
    翟本瑞、郭家華(2012)。臺灣國小補習教育的階級複製現象。止善學報,12,3-28。
    趙佑純(2013)。青少年加入家將與物質使用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臺北市。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4。
    蔡文鐘(2011)。優秀新台灣之子學習策略及歷程的重要他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蔡玉欽(2012)。探討家庭教育與父母親職角色責任相關因素。家庭教育雙月刊,39(9),21-86。
    蔡雯琪(2015)。勞工階級的孩子如何成為國小教師-以屏東地區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市。
    蔡嘉綺(2013)。社會階級與教育成就:比較家庭資本之運用與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臺北市。
    鄧仕文(2009)。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家庭環境、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鄭祖邦(2003)。對布迪厄社會學知識進展的考察。社會理論學報,6(1),101-135。
    鄭耀男、陳怡靖(2000)。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就讀公/私立學校與受教育年數的影響:並檢證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社會資本論之適用性。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103-140。
    蕭佳純(2009)。家庭社經地位、自我概念、學業表現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形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3),1-40。
    戴毓玲(2010)。教育成就階級複製的機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4。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4/84-11.htm
    戴麗芬(1990)。父母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對子女工作價值觀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謝四德(2013)。論階層與階級:以澳門為例。一國兩制研究季刊,16,134-147。
    謝明珊(譯)(2011)。Holmes, M.著。性別社會學導讀(What is gender?: Sociological Approaches)。新北市:韋伯文化。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台灣社會學刊,27,97-235。
    羅 佳(2000)。重要他人。諮商與輔導,175,15-18。
    羅世宏等(譯)(2010)。Chris Barker著。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二版)(Cultural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臺北市:五南。
    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1(40),23-50。
    譚逸嘉(2017)。國小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嚴春財(2010)。弱勢學生學習問題之探究-以家庭中介力量的觀點分析。研習資訊,27(6),37-41。
    蘇峰山(2001)。象徵暴力與文化再製-Bourdieu 之反思。論文發表於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主辦「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觀點」研討會,嘉義縣。
    蘇峰山(2002)。象徵暴力與文化再製—布爾迪厄之反思。載於蘇峰山(編), 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頁117-145)。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西文部分
    Blau, Peter M., and Otis Dudley Duncan.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Ch. 1, 5 (pp. 1-22, 163-205).New York, NY: Wiley.
    Bourdieu, P.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n French 1972.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NY: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and L.J.D. Wacquant.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 of Chicago Press.
    Central Advisory Council for Education. (1967). Children and their primary schools. The Plowden Report, London, UK: HMSO.
    Coleman, J. S., Campbell, E. Q., Hobson, C. J., McPartland, J., Mood, A. M.,
    Weinfeld, F. D., & York, R. L.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Supplement to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rosnoe Robert.(2004). Social Capital and the Interplay of Families and School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66(2),267–280.
    De Graaf, Paul .M (1986).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9(4), 237-246.
    Furlong, V. (1976). 'Interaction Sets in the Classroom: Towards a Study of Pupil Knowledge', in M. Stubbs and S. Delamont, Explorations in Classroom Observation,Chichester,John Wiley.
    Goldenberg, C,Reese,L.,and Gallimore,R.(1992). Effects of Literacy Materials from School on Latino Children`s Home Experiences and Early Reading Achievev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0, 497-536.
    Gartman, David (1991).Culture as Class Symbolization or Mass Reification? A Critique of Bourdieu's Distin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7,421–447.
    Israel Glenn D, Beaulieu Lionel J, Hartless Glen(2001).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and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o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Rural Sociology, 66(1),
    43–68.
    Jæger,M.M.(2011).Does Cultural Capital Really Affect Academic Achievement? New Evidence from Combined Sibling and Panel Data.Sociology of Education, 84 (4), 281-298.
    Jencks, C., Smith, M., Acland, H., Bane, M. J., Cohen, D., Gintis, H., Heyns, B.,
    & Michelson, S. (1972). Inequality: A re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family
    and schooling in America.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Josipa Roksa, Daniel Potter. (2011). Parent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al Advanta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84(4), 299-321.
    Lareau, A.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2), 73-85.
    Lareau A. (2003).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Berkeley, C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
    Lin, N. (2001).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NY: Cambridge.
    S. Michael Gaddis (2013). The influence of habitu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capita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ocial Science Research,42(1), 1-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9089X120
    01603
    Miller,W.L. & Crabtree,B.F. (199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1st ed.). London, UK: Sage.
    Mikael Börjessona, Donald Broadyb , Brigitte Le Rouxc , Ida Lidegrana , Mikael Palmea. (2016).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elite subfield of Swedish higher education. Poetics , 56, 15-34.
    Paul E. Willis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Farnham, UK: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Rafferty, Y., & Griffin, K. W. (2010). Parenting behaviours among low-income mothers of preschool age children in the USA: Implications for parenting program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18(2), 143-157.
    Sun Yongmin(1999). The Contextual Effects of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28,403-426.
    Tayor S.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Edition) . London, UK: Wils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