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课协同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under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OI: 10.12677/AE.2020.106181, PDF, HTML, XML, 下载: 452  浏览: 5,50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妍君: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关键词: 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教学体系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eaching System
摘要: “课程思政”理念的推广应用关乎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本文从“课程思政”的缘起、当前教学开展存在的不足、思政课协同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索,分析了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开展存在理论课程缺乏创新、课程壁垒尚未打破、教学载体利用不足、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和更新性四个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打破专业视野限制、推进理论课程的协同创新,寓德育于专业实践中、推进实践课程的协同创新,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推进网络课程的协同创新,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素材、推进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等思政课协同创新教学体系的四条构建路径。
Abstract: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s related to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and for whom” in China’s education. This paper combs and explores the origi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teaching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analyzes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velopment, such as lack of theoretical curriculum innovation, unbroken curriculum barriers, insufficient use of teaching carrier, unity and update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ur construction path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breaking the limitation of professional vision,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heoretical courses; integ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courses; making full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network courses; m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文章引用:刘妍君. “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课协同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进展, 2020, 10(6): 1075-107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0.106181

1. 引言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关于“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版本,总的来看均有两点共性:一是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协同全员、全过程、全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去,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体现于日常学习、生活的有形举动。据此,研究“课程思政”理念下协同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整合校内资源,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提升学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拟从“课程思政”的缘起、当前教学开展存在的不足、协同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2. “课程思政”理念的缘起

“课程思政”经历了由概念的提出到理念的推广到实际应用的这样一个过程。早在2014年,上海教育主管部门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概念,并将其应用到上海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而“课程思政”上升为理念层面源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思政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方向。从“课程思政”理念的缘起来看,“课程思政”理念的推广应用关乎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3. 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开展存在的不足

当前,“课程思政”的理论层面的研究是充分的,实践层面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我们去攻克,主要存在于理论课程、课程壁垒、教学载体、教材内容等方面,科学有效把握以上难点,是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前提。

1) 理论课程缺乏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各学校的必修课程,学校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统一PPT课件,统一选定视频播放,中规中矩。理论教学中,以知识点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力锻炼机会较少。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教育主管部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工作要求下,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智慧树、学习通、云班课、QQ群等开展网络教学。这种单向的无差异化教学方式,教学实效令人堪忧。据调查,87%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学习内容难度较低、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无挑战性,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加之,期末考核一般采用笔试,内容多为主要知识点的记忆、社会现象的分析,有的学校甚至只需交一篇1500字左右的论文作业就能过关,相对专业课程、其他公共基础课,考核难度低。这样“学习难度低、考核难度低”的理论课程缺乏创新性,直接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不够重视。

2) 课程壁垒尚未打破

高校因为专业群建设需要,将相近专业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了教学和科研团队,群内产业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但从某种意义上也存在弊端,群与群专业课程间产生了壁垒,跨专业、跨学科开展教学、科研较少,更不用假想一门公共必修课在打破课程壁垒上发挥多大作用。对于思政类公共课程来说,曾经都属边缘化学科,尤其是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互独立,基本没有交集。据调查,造成思政课与专业课壁垒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专业课理论与实验实训教学任务重,课时紧;老师教学过程中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方面意识淡薄、学习不多、方法较少;在制定、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鼓励专业课挖掘思政元素的政策不足。

3) 教学载体利用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媒体,特别是5G的应用,微信、微博以及微语录、微公益带人们步入了“微时代”,传统的教材已无法承载课堂教学的全部任务,“微时代”开辟了学生思政教育新载体,网络平台上海量信息的更新为理论和实践教学提供了新内容,丰富了思政教育教学资源。但“微时代”下高校思政课也面临着新挑战:一是相对网络平台海量、多样化的信息,思政课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缺乏吸引力;二是思政教师队伍老、中、青教师在信息化素养方面存在差异,所授思政课效果也残次不齐;三是“微时代”下学生碎片化获取信息,集中注意力阅读和深度思考等能力在逐步弱化,从而导致了年青一代心态普遍浮躁化;四是教学手段上慕课、网课的吸引力以及学生长时间学习的专注度不高等现状客观存在。

4) 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和更新性

当前,高校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思政课,课程体系有着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对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等要求,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目前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的全国统一性和不同层次院校学生差异之间的矛盾。比如:思修课和概论课在全国2429所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和分校办学点学生中通用,没有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二是老教材知识点的传承和新知识的添加之间的矛盾。比如自2007年开设概论课以来,教材历经6次修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所占章节的调整,导致教师对已有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新知识点学习不够深入、研究不够透彻、应用不够全面,加上学生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式和不同时期不同政策的出台认知上的肤浅,致使教学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4. 思政课协同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通过对“课程思政”教学中理论课程、课程壁垒、教学载体、教材内容等方面存在不足的分析,得出其构建协同创新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挖掘各类课程及教学方式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为“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课协同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

1) 打破专业视野限制,推进思政理论和专业案例的协同创新

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多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法律等,受其学科背景和学术视野所限制,要把高校普遍开设的三门思政主干课的内容讲透、讲活,就要推进思政理论和专业案例的协同创新。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讲授“职业道德”内容时,教师就要选用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模范来展示各行业职业道德的共性和差异性。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选取思政教学案例,更好地思政课理论教育落地落实,增强学生理论认同感。

2) 聚焦实践课程内容,推进思政实践和专业实训的协同创新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知行合一。但思政课实践教学易受时间安排、人员安全和场地容量等限制,所以往往参与人数不足,覆盖面不广。且思政专题实践容易让学生“先入为主”,缺乏期待和新鲜感,所以参与热情和效果会打折扣。因此,思政实践教学除常规活动外,可以选择在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等场景进行专业实操训练时,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设计和指导,在专业实操任务中有针对性地补充思政实践任务和考察点,让学生在巩固专业技能中完成德育培育目的,达到“1 + 1 > 2”的效果。

3) 融入优质数字资源,推进面授课堂和在线课程的协同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深入人类生产生活。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资深网民”,通过互联网学习、接纳、感受、表达,从而形成和巩固“三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大学习平台免费开放在线课程学习,在线课程可容纳海量的数字教育资源,打破学习时空限制,充分利用时间碎片进行学习,但同时缺乏教师的有力介入,对学生学习自主性要求较高。因此,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协同创新能促使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提升教学效果。在设计专业课的在线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习得专业技能和培育思政素养的融合,以影像化的形式增强教育内容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并利用网络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惠及更多受众。

4)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推进专业技术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创新

每门专业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培育,往往要从“才”中挖掘“德”的精髓,专业知识的传授有了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才相得益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定义“四有好老师”标准时指出,优秀的教师既精于“授业”“解惑”,又以“传道”为责任使命,所以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应是将“经师”和“人师”统一于己身 [4]。如《药理学》课程在讲授“传输神经系统概述”时,提到传出神经系统生理反应过激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强调“修身”“克己”,以及培养学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和豁达胸怀,让专业课也充满人文情怀,实现思政教育“盐溶于水”的教学效果 [5]。

5. 结论

综上所述,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等有关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构建“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课协同创新教学体系,探寻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在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创新的具体路径,有力推动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课程思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研究》(19A02);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资助(湘教工委通[2020] 16号文件:20GG03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1).
[3]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3-19(01).
[4]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9-10(01).
[5] 郭华, 张明海.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1):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