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河流中鱼类组成的eDNA监测效率:以长江武汉江段为例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杨海乐(1987–),男,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流域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E-mail:haileyang18@yfi.ac.cn;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CJDC-2017-1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20JBF0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2020TD08).


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monitoring large river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Wuhan transect of the Yangtze River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为了探讨大型河流中的 eDNA 监测效率, 以长江为大型河流的代表, 以鱼类为水生生物的代表, 分析传统捕捞监测和 eDNA 监测结果的差异, 研究 eDNA 监测技术对长江武汉江段鱼类组成的监测能力、监测效率、平行样设置等问题。结果显示: (1) 用 1 对 eDNA 宏条形码引物(mlCOIintF/jgHCO2198R)共监测到 89 种鱼类, 其中 30 种可与历史捕捞调查记录互相确认, 另外 59 种需要更完善的条形码数据库来解决序列比对注释问题; (2) 9 月在武汉监测断面, 可用单引物(mlCOIintF/jgHCO2198R) eDNA 监测到的物种最优估计约 99 种, 单样品 eDNA 监测的鱼类物种检出能力约为 26 种, 检出效率约为 25.8%; (3) 在 80%的检出度目标下, 需要约 10 个平行样, 在 95%的检出度目标下, 需要约 17 个平行样。本研究在长江武汉江段鱼类 eDNA 监测效率和平行样设置的相关量化结果可为长江其他断面及其他大型河流的 eDNA 监测提供量化参考。同时, 本研究表明, 更完善的 DNA 宏条形码数据库和合适的平行样设置是未来 eDNA 监测作为常规监测手段进行运用的前提。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杨海乐,吴金明,张辉,杜浩,李君轶,王成友,沈丽,刘志刚,危起伟.大型河流中鱼类组成的eDNA监测效率:以长江武汉江段为例[J].中国水产科学,2021,28(6):796-807
Yang Haile, Wu Jinming, Zhang Hui, Du Hao, Li Jundie, Wang Chengyou, Shen Li, Liu Zhigang, Wei Qiwei. 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monitoring large river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Wuhan transect of the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2021,28(6):796-807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1-06-23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