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西安  710054);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讨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9 年 10 月—2016 年 9 月,采用胫后肌腱转位治疗 21 例单侧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男 12 例,女 9 例;年龄 23~47 岁,平均 32.1 岁。致伤原因: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 7 例,胫腓骨近端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 5 例,刺伤或割伤行神经探查术 3 例,直接打击暴力 4 例,腓骨头骨折 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8 年,平均 5.6 年。合并家族遗传性踇外翻畸形 1 例、柔韧性足趾屈曲挛缩 5 例。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足功能(FAAM)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测量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以及背伸肌力。摄 X 线片并测量 Meary 角、跟骨倾斜角以及后足力线角。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8~42 个月,平均 30.2 个月。患者踝关节背伸肌力由术前 0 级恢复至 3~4 级。随访期间未出现平足畸形、爪形趾。末次随访时,Meary 角、跟骨倾斜角以及后足力线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 AOFAS 评分、FAAM 评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跖屈活动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239,P=0.158)。健、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及 AOFAS 评分、FAAM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19,P=0.538)。结论 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有效,患者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术后早期未出现继发性平足畸形。

引用本文: 温晓东, 赵宏谋, 鹿军, 李毅, 张言, 梁景棋, 常鑫, 梁晓军. 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0, 34(5): 591-595. doi: 10.7507/1002-1892.201909105 复制

  • 上一篇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压力泵使用时间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 下一篇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豌豆骨血供及带蒂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可行性的解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