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正文
全文下载次数:1635
2017年第3期   DOI:10.22217/upi.2017.152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Economic Relation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任思儒 李郇 陈婷婷

Ren Siru, Li Xun, Chen Tingting

关键词:粤港澳;经济关系;空间格局;湾区

Key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Economic Relations; Spatial Pattern; Bay Area

摘要:

改革开放近40 年的发展见证了粤港澳经济合作举世瞩目的成就。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关系由早期单一的“前店后厂”跨地域分工模式向“厂店结合”等多种模式并举演变,实现了地域范围的延展与合作内涵的丰富。进入21 世纪后,香港经济转型的同时面临广东省服务业崛起的挑战,粤港澳三地通过基础设施的对接与优化不断争夺腹地,以突破土地资源的束缚实现经济发展空间的拓展;“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背景之下,金融业合作可能成为粤港澳经济合作第三阶段的发展重点。在经济关系转变的同时,粤港澳的空间格局亦由“小集聚、大分散”逐步转向“小分散、大集聚”。分析粤港澳未来经济关系的走向,认为粤港澳区域合作将从分散发展走向边界突破,从宜居湾区走向世界级湾区,从中心—腹地走向枢纽—网络,最终实现对经济关系转变的空间回应。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 40 years has witnessed the achievements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economic relations evolved from “the shop before the factory” to “the combination of factory and shop” and other modes. Since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faces the challenges of the rise of service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are constantly competing for the hinterland through infrastructure connection and optimization to cope with constraints of land resources and expans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pa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and “the Trend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cooperation may become the focu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third stag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has evolved from “micro-agglomeration & macro-dispersal” to “macro-agglomeration & microdispersa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uture economic relations among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points out that regional cooperation has moved from decentralized development to boundary breakthrough, from the livable Bay area to the world-class Bay area, from the center-hinterland to the hub-network, and finally realizes the spatial respons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版权信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111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7lgy39)
作者简介:

任思儒,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郇(通信作者),博士,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导。lixun23@126.com

陈婷婷,博士,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研究员


译者简介:

参考文献:
  • [1] 陈广汉. 粤港澳经济关系走向研究[M].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2] 薛凤旋, 杨春. 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 地理学报, 1997(3): 193-206.

    [3] 甄峰, 顾朝林, 沈建法, 等.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0(05): 403-410.

    [4] 香港工业总会. 珠三角制造与香港工业未来的出路[R]. 2015.

    [5] 董建华, 等. 香港2003 年施政报告[R]. 2003.

    [6] 香港运输及房屋局. 香港港口发展策略2030 研究[R]. 2014.

    [7] 香港投资推广署. 大珠三角的发展和机遇[R]. 2014.

    [8] 李郇, 刘逸.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混合性解析[J]. 城市与区域规划, 2011(3): 70-85.

    [9] 杨春. 多中心跨境城市一区域的多层级管治——以大珠江三角洲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 2008(1): 79-84

    [10] 香港机场管理局. 香港国际机场2030 规划大纲[R]. 2011.

    [11] 徐江. 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空间关系的转变[J]. 国际城市规划, 2008(1): 70-78.

    [12] 北京大学,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大珠江三角洲城镇协调发展规划研究[R]. 2009.

    [13] 中华文化院有限公司. 粤港澳合作报告. 2015.

    [14] 香港投资推广署. 2015 年年报,香港——接通世界的超级联系人[R]. 2015.

    [15] 许学强, 李郇. 改革开放30 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09(1): 13-18.

    [16] 许学强, 李郇.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研究三十年[J]. 人文地理, 2009(01): 1-6.

    [17] 李志刚, 李郇. 新时期珠三角城镇空间拓展的模式与动力机制分析[J]. 规划师, 2008(12): 44-48.

    [18]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珠三角全域规划专题之珠三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开发强度控制研究[R]. 2015.

    [19] 段春锦, 范爱军. CAFTA 边界地区的一体化效应——基于市场潜力变化的研[J]. 国际贸易问题, 2014(3): 104-112.

    [20] 刘艳霞. 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与启示[J]. 城市观察, 2014(3): 155-163.

    [21] 陈德宁, 郑天祥, 邓春英. 粤港澳共建环珠江口“湾区”经济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10): 1589-1594.

    [22] 陈瑞莲, 杨爱平. 论回归前后的粤港澳政府间关系[J]. 中山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 15-20.

    [23] 王铮, 孙翊, 顾春香. 枢纽—网络结构:区域发展的新组织模式[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3): 376-382.

    [24]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课题组. 大珠江三角洲区域铁路网络与城市发展[R]. 2009.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763297